北京市投120億元升級防汛排水能力

2018-08-15 08:48:55|來源:北京日報|編輯:李玥

  原標題:本市投120億元升級防汛排水能力

北京市投120億元升級防汛排水能力

  昨天,在市排水集團左安門橋泵站,工作人員正在巡視。 本報記者 饒強攝

  聞聞有沒有焦糊味兒,聽聽設備有沒有異響,摸摸機器的發熱情況……李耀武每天上班頭一件事,就是拿起傢夥什,沿著樓梯下到十多米深的泵房和調蓄水池,逐個兒查設備。

  “這就像打仗用的槍和炮,平時保養到最佳狀態,遇到大雨時,才能保證不掉鏈子。”李耀武是北京排水集團左安門橋泵站的值班員,日常檢查是他工作量最大的活兒。眼下正值汛期,他更是24小時盯守在泵站。

  幾年前的“7·21”大暴雨,讓市區很多下凹式立交橋嚴重積水,左安門橋也未能倖免。2013年,與其他橋區一樣,左安門橋的泵站、調蓄水池啟動建設,次年就建成投用。為保證關鍵時候能派上用場,排水集團把擁有十多年排水經驗的李耀武,抽調到了左安門橋泵站,讓他接管維護。

  緊挨著東二環,距護城河不過幾十米遠,左安門橋泵站被綠地包圍著,很不顯眼。但就是它,守護著橋區的防汛排水安全。左安門橋泵站的匯水面積達5.44公頃,下雨時,雨水通過管道快速匯入泵站。

  初期的雨水攜帶著大量道路上的雜物和泥沙,按照泵站設計,這些渾濁的雨水,要先進入一個初期池收集起來,避免直排入河造成污染。等將近2000立方米的初期池快集滿時,新進來的雨水,也就變乾淨了。

  這時候,就輪到3台132千瓦的排水泵登場了。三個“大傢夥”要是同時開動,每秒能排水2.6立方米,一分鐘就能抽排一百多噸,能將雨水高壓強排到護城河,從而保證橋區路面不積水。

  李耀武手底下還有一個備用武器——調蓄水池。如遇極端情況,護城河水位高漲,強排無濟於事,水抽不出去怎麼辦?這時候就要靠調蓄水池了,這個約6000立方米的大池子主要功能是錯峰削峰,把一時半會兒排不出去的水,先放在這裡存起來,等雨勢小了,再進行抽排。

  正因為泵站升級了,最近這幾年,左安門橋幾乎再沒出現過積水斷路的情形。今年雨水偏多,汛期以來已遭遇過多場強降雨,這座泵站都能輕鬆應對。來左安門橋泵站這4年,李耀武趕上最大的一次降雨,是2016年“7·20”那場雨,一天雨量達到303毫米,即便如此,橋區也沒有出現積水。

  左安門橋泵站只是近年來本市升級改造的77座下凹式立交橋泵站的一個縮影。據了解,泵站升級改造後,新增泵站合計排水能力提升至每秒95立方米,同時新增調蓄能力20萬立方米,橋區排水標準提升到了可應對十年一遇降雨的水準。

  記者近日從市發改委了解到,為提升城市防汛排水能力,本市近幾年加大資金安排力度,已累計投入120億元,用於重點防洪排澇工程建設。按照中心城區“西蓄、東排、南北分洪”的格局,本市加快了全市中小河道治理、中心城下凹式立交橋泵站改造等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防洪排水格局。

  所謂“西蓄”,就是指充分利用西郊砂石坑、玉淵潭湖調蓄玉淵潭以上洪水,減少下泄量。西郊砂石坑蓄洪工程目前可蓄滯雨洪水700萬立方米,能攔蓄西山地區百年一遇的降雨匯流水量。“東排”是指疏挖東部下游河道,使中心城區排水通暢,目前77座下凹式立交橋泵站升級改造後,已大大提升了這方面的能力。“南北分洪”,指通過南、北護城河,將中心城區洪水分別向南部涼水河和北部壩河、清河分洪,減少洪水對市中心區的威脅。據介紹,1460公里中小河道改造後,目前防洪標準已提升至20年至50年一遇。(記者 孫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