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家設計團隊為東城街區規劃"開方" 助力老城街巷提升

2018-08-23 13:41:32|來源:人民網|編輯:葛寧遠

  人民網北京8月23日電(池夢蕊)8月23日,記者在東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委員會全會上獲悉,中規院、北規院與北工大聯合體、清華同衡等12家設計團隊正式受聘成為東城區街區責任規劃師。這12家知名設計團隊今後將為東城開展城市治理、加強名城保護和實現老城保護復興“把脈開方”,標誌著東城區在17個街道全面規範化實施街區責任規劃師制度。

  《東城區街區責任規劃師工作實施意見》出臺

  明確街區責任規劃師權責

  2017年,東城區在堅持治管結合的原則下,按照“十無五好”標準,編制實施“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去年完成了134條大街和496條背街小巷整治任務,實現360條道路的電力和通信架空線入地。同時在17個街道探索推行街區責任規劃師制度,通過搭建多方參與互動平臺,精心打磨老城歷史風貌。在街區責任規劃師的參與下,一批如三眼井、方家衚同、西總布衚同、草廠三到七條等精品示範街巷精彩亮相。

  今年,東城區將繼續以 “疏整促”為契機,開展街區品質提升工作。堅持“設計在前、實施在後”、“立破並舉,先立後破”,抓好“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注重保護歷史街區的傳統風貌,提升城市品質。為充分發揮街區責任規劃師在規劃實施層面的顧問諮詢作用、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協調推動作用、在項目施工環節的品質保障作用,東城區已正式出臺了《東城區街區責任規劃師工作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明確街區責任規劃師的權責、考核標準並建立起長效工作機制。

  根據《實施意見》,東城區對街區責任規劃師的專業性有著明確的要求。街區責任規劃師應由具備高級職稱的規劃師或建築師領銜,以團隊的形式開展工作,團隊成員應具有城市規劃或建築學及相關專業背景,包括但不限于規劃、建築、結構、園林、景觀、地理、道路交通、市政工程、建設管理、土地管理等專業領域。

  街區責任規劃師的工作,主要是從專業角度,為各街道辦事處和區政府職能部門提供責任片區內的規劃建設管理相關業務指導和技術支持;協助各街道組織公眾參與、規劃公開等工作。具體內容包括推動規劃落地、提供技術諮詢、規劃設計把關、施工監督指導、推動社區營造。

  “這是在前期試點工作的基礎上,由區政府統一聘請專業技術團隊擔任。受聘的街區責任規劃師將協助政府部門和各街道,從推動規劃落地、提供技術諮詢、規劃設計把關、施工監督指導以及推進社區營造五大方面對責任片區內的規劃建設管理和街區風貌保護提升進行把控,推動街區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最終實現保護古都風貌、提升城市品質與改善民生的有機統一。”北京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東城分局副局長劉延楓介紹説。

  全面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

  東城今年重點提升中軸線5個片區環境

  會上,東城區區委常委、副區長張立新介紹了2018年下半年東城區全面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工作計劃。東城區將以中軸線申遺工作為契機,持之以恒地推進名城保護工作,彰顯“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

  張立新表示,今年下半年東城區將按照《中軸線保護規劃》《北京中軸線申遺綜合整治規劃綱要》及《實施計劃》要求,編制完成《東城區落實中軸線申遺工作方案》。完成南中軸永外地區、王府井街區規劃和城市設計,推進崇雍大街、前三門大街等重點大街的城市設計,組織龍潭湖周邊規劃研究,促進區域均衡發展。

  全面加強中軸線沿線的綜合整治工作,將沿線區域列為“疏整促”和“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的重點,聚焦天壇周邊、前門地區、故宮周邊、南鑼、鐘鼓樓周邊5個片區,突出永定門、正陽門、故宮、鐘鼓樓等11個文化遺産點,開展26條大街和398條背街小巷的環境整治提升,推進南鑼鼓巷保護復興和地鐵8號線鼓樓站織補項目,提升區域環境品質。

  處理好保護、修繕、騰退、利用的關係,積極推進中軸線沿線重點文物的騰退修繕。年內基本完成太廟內住戶的騰退,推動皇史宬、京師大學堂、故宮西華門屏風樓等文物騰退的前期工作。啟動法國兵營舊址、湖北孝感會館等10處直管公房文物的騰退。完成安徽涇縣會館、豐城會館等5處文物的修繕。推進廬陵會館、原中法大學、惠王府文物保護工程。開展永定門城樓、花市火神廟等文物的勘察設計工作。

  完成雍和宮-國子監、北鑼鼓巷、張自忠路南、張自忠路北、東交民巷、鮮魚口六片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管控導則的編制,實現東城區歷史街區風貌保護管控導則全覆蓋。

  繼續推進前門東區、南鑼鼓巷、東四三至八條、張自忠路南(隆福寺)、東四南、雍和宮-國子監六片歷史文化精華區的保護復興,使之成為集中展現舊城城市格局、衚同肌理、建築風貌及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街區。

  抓好“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規劃設計工作,注重保護和恢復歷史街區風貌,提升城市品質。加強歷史街區業態管控,優化街區生態。堅持留白增綠、見縫插綠、拆違還綠,建設一批休閒綠地、口袋公園,營造更加優美宜居的生態環境。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核心技藝的保護及在地提升,推動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的扶持計劃,鼓勵並培養一批文化技藝傳承人。結合街巷衚同整治工作,開展居民口述史及歷史街區文化故事整理,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東城故事,並通過二維碼等方式讓公眾認知和了解。配合市規土委完成歷史街區劃定及歷史建築普查確定和公佈工作。開展文物騰退後的保護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