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莊新添11公里濱河綠道 風景美如畫
原標題:亦莊新添11公里濱河綠道
佔地106公頃的涼水河一期景觀提升工程日前完工,在亦莊生活和工作的市民多了個好去處。
本報記者 陳強攝
暑熱漸消,北京迎來了最美的季節。北起南五環涼水河橋,南至開發區榮昌西街橋,佔地106公頃的涼水河一期景觀提升工程日前完工。涼水河兩岸長度11公里的綠道和景觀,共同組成的亦莊新城濱水森林公園,將成為開發區居民和企業員工絕佳的休閒場所。
本報訊(記者 陳強)昨天下午,一場秋雨過後,記者來到涼水河邊,站在用透水瀝青鋪設的步道上遠望,一片鬱鬱蔥蔥:白色的大濱菊、紫色的千屈菜、金色的金光菊,還有綠油油的嫩草,藍天白雲下,寬4.5米的紅色騎行道仿佛一條彩練,隨著微地形的起伏,將這一切串聯起來,風景美如畫。
“現在,亦莊居民家門口也有了天然氧吧。”亦莊開發區基建辦主任魏建環説,公園綠化率已經達到了90%,喬木種植密度為30株/畝,植物種類近百種,“兩岸的居民,出家門就進森林。這個工程,是年初制定的開發區為居民和企業擬辦實事之一。”
從今年4月初動工,到8月底建成開放,工程為何能進展如此之快?魏建環説,秘密是盡可能多的利用涼水河兩岸原有的地形和植物,他指著蜿蜒伸向遠方的騎行道告訴記者,河岸本身就具有起伏,在上面修建騎行道,不僅減小了工程量,還能增加市民的騎行樂趣,可謂是一舉兩得。另外,在修建過程中,也通過路線繞行的方式,盡可能避免移栽原生喬木。在騎行道與步行道之間,則建有下凹式綠地和雨水收集裝置,收集的雨水,全部用於植被的灌溉。
把106公頃的土地統一進行景觀提升,需要大量的建築材料,開發區基建辦的做法是,合理利用再生資源。魏建環介紹,在修建騎行道的過程中,就使用了5萬立方米的建築垃圾再生渣土來做底層基礎,而騎行道兩側的路緣石,則全部使用了近年來開發區道路改造中替換下來的廢舊花崗岩路緣石,使得建築廢料得到了循環利用。
全長11公里的綠道,沿途設置了3個驛站。這些驛站,頗具人性化。這裡的座椅是太陽能座椅,騎行累了不僅可以在此休息,還能通過座椅上的插口為手機充電,甚至還能通過藍牙連接上座椅上的音響,“整個公園,現在全部實現了WiFi覆蓋,居民可以在此免費上網。”設計師程芳説,座椅旁的太陽能垃圾桶十分智慧,居民手持垃圾靠近投放口,垃圾桶將自動打開,垃圾將要裝滿後,還會自動壓縮垃圾的體積。像這樣的座椅和垃圾箱,在整個公園裏,分別有25個和22個,分佈在人群容易集中的區域。
沿河騎行,幾乎每隔100米就會看到太陽能燈桿上有個小按鈕,旁邊還有喇叭和攝像頭。魏建環告訴記者,這是緊急呼救裝置,總共有120個。“市民在休閒過程中,遇到突發情況就可以按這個按鈕,河岸上的指揮中心就能接到信號,並第一時間確定地點展開救助。”而安裝在各個路燈上的攝像頭,則實現了公園內的視頻監控全覆蓋。不僅如此,基建辦還安裝了一枚森林防火攝像頭,利用熱感技術,在高點24小時監測106公頃範圍內的火情。
魏建環介紹,下一步,開發區範圍內的涼水河二期、通惠排幹渠、蓄滯洪區景觀綠道工程也將陸續開工,讓亦莊更加宜居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