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邂逅老北京 什剎海探索“共生院”

2018-12-17 09:04:08|來源:北京日報|編輯:李玥

遊客邂逅老北京 什剎海探索“共生院”

曾經的大雜院,變身京味兒與現代感交相融匯的“海棠畫院”。本報記者 王海燕攝  

  本報記者 王海燕

  在上週六召開的西城區名城委2018年會上,什剎海銀錠橋衚同7號的“共生院”項目引起了不少專家的興趣。所謂“共生”,就是在半騰退院落內引入體驗式民宿,原住民與遊客同住一院。銀錠橋衚同7號“共生院”民宿項目於今年7月份啟動試營業,5個月來已接待六七十撥兒遊客。

  昨天下午3時許,記者探訪了這處院落。院子所在地距離銀錠橋不到50米,青磚灰瓦,紅色的對開門,上有門當,下有門墩。門口挂著小巧的金屬銘牌,上書“海棠畫院”。門上安裝了電子門禁系統,進出院落需要刷卡才行。

  走進院內,3間中式風格的北房修繕一新。“這幾間房過去屬於兩戶人家的私房,2016年這兩戶分別簽署了騰退協議,先後搬出去了,房子也就空出來了。”負責什剎海片區騰退的北京天恒正宇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森介紹。

  銀錠橋衚同7號院落面積不小,有357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90余平方米。2016年騰出的北房建築面積104平方米。現在院內還住著4戶人家。

  “騰出來的房子,空在那兒,一是資源浪費,二來管理維護也有成本。”李森説,由此萌生了引入新業態,與原住居民“共生”的想法。

  騰退後的北房2017年啟動裝修,按照修舊如舊的方式,保留了原本房屋的整體結構。經過設計,原先的兩間舊房隔成東房、西房和客廳三室。屋子裏的老物件,包括古老的雕花隔扇門、木質花窗,都保留了下來。廊檐下的東西山墻上,各鑲嵌著一塊青石碑,據説已有百年曆史。一面石碑上寫著杜甫詩句“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另一面石碑上是唐人嚴維的詩句“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兩塊碑刻保存完整,兩相對照,詩韻濃厚。

  改造後的民宿中西合璧,保留了外觀的古樸,室內現代化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因為緊挨著什剎海,“海棠畫院”今年7月份對外試營業起,週六日、節假日客流就沒斷過。店長王楠説,客人很享受和老街坊們一起聊天的感覺,覺得特別有生活氣息,對老北京人的生活有一種更深的體驗。

  86歲的黃居榮老人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住這兒。大雜院裏多了一個“海棠畫院”,老人家沒覺得有什麼不妥,“別的住戶我不知道,反正沒打擾到我。”讓黃老感受最深刻的是,因為“海棠畫院”的進駐,整個院子的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你瞧,地磚是新鋪的,還安了消防(設施)、探頭,門是刷卡進出,每天還有人到院子裏打掃,保證乾淨衛生。”

  在什剎海地區,這樣的“共生院”項目還會繼續探索。除了體驗式民宿,今後還會嘗試在半騰退院落內植入藝術書社、高端體驗式餐廳、定制花坊等業態。另外,部分半騰退院落將植入人才公寓項目。據介紹,西四地區已有部分半騰退院落列入人才公寓改造計劃,改造後將面向地區企業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