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鎮流轉土地籌建文保區
在昭陵村柏樹坡,村民韓淑珍正在向工作人員介紹自家承包地的範圍。背景為昭陵宮陵寢。(北京日報 劉劍攝)
昌平十三陵鎮地處世界文化遺産和明文化圈,但陵寢周邊文保壓力較大。為了加強文化遺産整體保護,日前,十三陵鎮開展鎮域內18個陵區周邊村莊、8000畝土地經營權流轉工作,以生態建設促文保,逐漸恢復陵區周邊的古風古貌。
沿著昌赤路一路向西北方向,路兩側依次分佈著長陵、獻陵、慶陵等明代陵寢,可就在這些世界文化遺産旁邊,一墻之隔,就是周邊村民種下的果樹,打藥、堆放枯枝等難免會為文物保存埋下隱患。十三陵鎮提出了通過土地流轉解決困境的辦法。該鎮副鎮長馬瑞滿介紹,他們在不改變土地所有權、穩定承包權的前提下,將土地經營權流轉到村集體,再以合同的形式流轉至鎮屬企業,將村民閒置土地整合起來進行集約化經營。
此次土地經營權流轉涉及陵區周邊18個村莊,8000畝土地共涉及農戶2143戶,經過前期政策宣傳,村民積極性很高,整體申請率已達到96%。目前,十三陵鎮首先選取了燕子口、石頭園和錐石口3個村為試點,預計春節前將完成全部簽約,而其它村莊的流轉工作也將於今年上半年完成。
整合村民閒置土地,是文保區進行生態建設和全域旅遊發展的第一步,接下來就是要把散落在陵寢周邊村落的文物進行合理規劃和保護,恢復帝王陵寢周邊古風古貌,讓這些土地逐步退出經營、回歸文保。
在慶陵保護區門前,跨越護城河的明代拱橋和神功聖德碑就是亟待保護的散落文物。因為昌赤路穿行而過,目前明代拱橋橋基仍然在用,但護城河已乾涸並有垃圾散落,神功聖德碑雖已圈起保護但周邊也遍佈果樹。
“明代陵寢正南,都會建有護城河、拱橋和石碑,但因為散落陵寢保護區以外,目前難以得到有效管護。”十三陵鎮農經科工作人員劉劍向記者介紹,“這次將村民的土地流轉以後,就可以對這些散落文物進行整體的梳理維護,並與十三陵特區一起制定散落文物的日常巡查和管護機制。”
慶陵以西,山腳下坐落著歷史上以守陵人為主而自然形成的村落慶陵村。村黨支部副書記蘭建春説,村裏擁有金水橋、三孔橋等8座拱橋以及一座石碑,他説,這些文物都將隨著土地流轉得到整體保護。(北京日報 記者 孫雲柯)
此外,陵寢周邊的歷史風貌將在這次工作中得以儘快修復。劉劍説,根據史書記載,明代修建皇家陵寢,紅墻外要再種4排松樹和4排柏樹,以體現帝王之氣。這次土地流轉之後,還將在地上物補償之後逐漸淘汰短齡果樹,還原陵寢周邊松柏交織的古風古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