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區一處古塔有望獲得文物認定

2019-03-04 13:46:32|來源:北京青年報|編輯:葛寧遠

  原標題:海淀區一處古塔有望獲得文物認定 民間學者五次踏勘為其尋求官方認定 並在地宮內發現缺失的塔剎石構件

海淀區一處古塔有望獲得文物認定

張文大老人通過盜洞退爬進地宮

海淀區一處古塔有望獲得文物認定

地宮記憶體放著古塔的一圈“相輪”

海淀區一處古塔有望獲得文物認定

塔剎上部的華蓋,被人藏入了古塔的地宮內

海淀區一處古塔有望獲得文物認定

藏在山林裏的覆缽式古塔

  一處位於海淀區西北部山林裏的古塔遺跡,得到民間文物保護者的關注。

  民間學者張文大曾五次對此處遺跡進行踏勘研究工作,為其尋求官方文物認定,並在地宮內發現了古塔上段殘缺的塔剎殘石構件。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張文大向海淀區文化委員會遞交了13項文物認定書面申請,涉及項目全部位於海淀區內,除了古塔外,還包括位於肖家河古橋、楊家花園、五七山洞等地的歷史遺跡。

  探訪

  為做文物認定申請

  七旬老人鑽入地宮

  在海淀區西北部的山林裏,隱匿著一處荒涼的塔院,由於位置隱蔽、交通不便,平日裏人跡罕至。2017年,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理事張文大先生,發現此地尚存四座古塔,年久失修、屢次被盜導致其殘破不堪,好在古建主體結構基本完整。而讓張文大擔心的是,塔院尚未獲得官方的文物認定,於是他獨自開始了踏查研究工作。

  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跟隨張文大一起探訪了這處塔院。由於塔院位於山林裏,離開大路後北青報記者隨張文大鑽進了一片山林,貓著腰在長滿棘刺的酸棗樹間穿行。大約半小時後,地面上開始出現遺落的古塔殘件,甚至有一些古塔殘件被砌築在護坡的石縫裏。張文大説,雖然這是他第五次來此踏勘,但因為沒有路,幾乎每次都會迷失方向,“今天也差點走錯”。

  四座殘舊的古塔,錯落分佈于山坡上,地宮均被盜挖,有的已經回填。其中一座覆缽式古塔殘高約3.5米,正下方一側存在斜向探挖的盜洞。低矮的洞口,只夠一人爬進爬出,張文大匍匐在地、一點點向洞內後退爬,蹭過長2米左右的墓道,看見一道低矮的宮門,宮門內便是昏暗的地宮。據張文大觀測,地宮為圓弧頂拱券式結構,長2.05米、寬1.70米、中央最高處約1.70米,地宮面積約為3.4平方米。墓道以及地宮的墻壁、弧頂由青磚砌就,並未發現壁畫和浮雕,但他卻發現了蹊蹺的一幕。

  大多數中國古塔都由塔基、塔身、塔剎這三部分自下而上築成,而這處古塔上段的塔剎殘損。進入地宮,張文大意外地發現,除了雜亂的磚石,還有一枚圓圈狀的石構件,這正是殘缺塔剎中的一圈“相輪”。據《中國文物大辭典》記載:相輪也被稱作剎身,是塔剎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套貫在剎桿上的圓環。一座塔往往以相輪的多少和大小來表示塔的等級,逐漸形成3、5、7、9、11、13的奇數規律,喇嘛塔大多采用13個相輪。而在這座古塔的剎座上,因盜損等原因只殘存了4圈相輪。

  此外,張文大還在地宮內發現了相輪之上的華蓋,即剎身上面的冠蓋。華蓋之上即剎頂,一般由仰月、寶珠組成,但在地宮內外並未發現。

  調查

  海淀文委明日將對塔院進行現場勘察

  張文大告訴北青報記者,塔院隸屬於某座寺院,這座塔很可能建造于明代或更早,是高僧的墓塔,地宮用以存放僧人的骨灰和舍利,還可能有隨葬品。但從現場並不算新的盜洞來看,這座墓塔很可能多次被盜。而位於古塔上段的塔剎構件(一圈相輪、華蓋),破損後為何被藏進地宮?則讓人百思不得其解。而且厚重的華蓋,沒有兩三人很難將其搬動。“以前也通過遺存盜洞進入過其他古塔的地宮,但從未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張文大説。

  對此,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劉衛東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座古塔具有明顯的覆缽式古塔特徵,初步分析可能建造于“遼、金、元”時期。古塔在歷史上遭受盜損,一些石構件散落在周圍,有可能被一些好心人發現,並通過已被挖開的盜洞藏進地宮,從而儘量使這些石構件不再丟失。待有朝一日這裡進行文物修復,散落的石構件便可以重新利用,從而確保文物修復的真實性。

  劉衛東還透露,明日,他和海淀區文化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將在張文大先生的帶領下,去現場對這處塔院進行勘察。

  民間學者為13處歷史遺跡申請文物認定

  75歲高齡的張文大,是土生土長的海淀人。2018年年底,他向海淀區文化委員會遞交了13項文物認定書面申請,涉及項目全部位於海淀區內,此處塔院便是其中之一。此外還包括位於肖家河古橋、楊家花園、五七山洞等地的歷史遺跡。

  張文大先生告訴北青報記者,這13處歷史遺跡很多位置偏僻,在歷次文物普查中未能發現或被遺漏。雖然它們現在還未獲官方的文物認定,但並不代表它們沒有文物價值。

  張文大坦言,這13處歷史遺跡一旦獲得文物認定,鎮一級文物巡查員將定期巡查。“有的古跡地處偏遠深山,交通不便,巡查員只能徒步巡查,這必定是一件苦差事”。

  “但這些申請又不得不抓緊做”,張文大表示,由於沒有官方認定的文物身份,這些古跡不受《文物法》保護,有可能遭到破壞甚至被拆除。“如果這些遺跡一旦獲得官方的文物認定,就有了保障,也將為下一步的研究、利用打好基礎”。(本組文並攝/北京青年報記者 崔毅飛 視頻/北京日報記者 崔毅飛 繩阿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