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GDP留住美麗鄉村 首都農業走上高品質發展之路

2019-04-12 09:15:32|來源:北京日報|編輯:李玥

綠色GDP留住美麗鄉村 首都農業走上高品質發展之路

3月27日,在順義區趙全營鎮北郎中村花木中心,這裡栽種的各種花卉引得人們紛紛觀看。近年來,北郎中村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促進一二三産業有機融合。本報記者 饒強攝  

  本報記者 董禹含

  落實高品質發展要求,北京紮實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力提升農業農村發展水準,激發鄉村振興內生發展動力。2018年,本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6490元,增長6.6%,與經濟增長同步。去年,北京還出臺《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實施意見》,對佔全市面積近七成的生態涵養區發展劃出“紅線”:確保區域生態空間只增不減、土地開發強度只降不升。這意味著北京鄉村發展也走上了“減量提質”之路,將以更綠色的GDP留住美麗鄉村。

  綠色發展做好“加減法”

  在密雲水庫北岸,水庫一級保護區內,高嶺鎮石匣村的産業發展一直面臨著保水與增收兩大難題。

  近年來,為保護水源,密雲全面實施水庫高程155米以下退耕禁種、畜禽禁養,石匣村為此退出耕種土地7000多畝,清退牲畜10600多頭,村裏僅剩下300多畝的山坡地。

  村莊要發展、村民要增收,但發展什麼産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守住保護生態環境這條底線。石匣村黨支部牽頭與高嶺鎮同屬水庫一級保護區的其他幾個村達成共識,決定發展抗旱性極強的甘薯産業。鎮裏成立了甘薯種植專業合作社,本著自願原則,通過簽訂流轉協議,以每年每畝80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2000畝。“在品種選育和生産技術指導服務等方面獲得了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農學院等高校的支持,充分發揮了甘薯抗旱、涵養水源、成本低、産值高等優勢。”合作社相關負責人介紹説。

  合作社還延伸甘薯産業鏈,開發薯條、薯乾等産品,提升産品附加值,並與多家公司和電商合作,不斷拓寬銷路。目前,合作社共吸納高嶺鎮8個村1100戶入社,甘薯種植面積穩定在2000畝,年産甘薯800萬斤,社農年人均增收2000元,成功解決了保水和增收兩大難題。

  一方面“做減法”,調減規模、降低污染、減少耗能;另一方面“做加法”,不斷提升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實現了農業高品質綠色發展。來自市農委數據顯示,自2014年實施《關於調結構轉方式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意見》以來,全市糧食播種面積調減了70%、規模養殖場調減了84%、農業年用新水量調減了43%;同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升了3個百分點,農業生態服務價值提升了14個百分點。

  騰籠換鳥優化産業結構

  在順義趙全營鎮的北郎中村,有個經營面積達1000畝的花木中心,年産蝴蝶蘭種苗50萬株,北京市場上30%的蝴蝶蘭都産自這裡。該村作為“京郊股份第一村”,1993年開始就走上了股份制發展的道路,1996年成立北京市北郎中農工貿集團,形成了以種豬、屠宰、花卉、籽種、農産品加工和觀光休閒農業為主的産業結構。

  但隨著非首都功能的進一步疏解,北郎中村傳統産業亟須轉型。村黨支部書記聞寶恒介紹,北郎中村將種豬場疏解至內蒙古敖漢旗,將屠宰場疏解至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縣,騰出土地引入新型業態,為北京奔馳配套建設集租房,大力發展新型服務業。

  跟北郎中村一樣,懷柔區渤海鎮也實現了産業結構的“騰籠換鳥”。曾經,板栗、民俗旅遊、冷水魚養殖是鎮裏的優勢産業,如今這裡變身“長城旅遊休閒度假小鎮”。渤海鎮逐步清退對水環境存在污染的漁業養殖業;開發板栗衍生手工藝品,打好傳統板栗與高端酒店結合的“文化牌”;還與首都高校、板栗種植專業機構溝通交流,解決了板栗品質不高、栗農增産不增收的發展瓶頸。

  密雲的山裏寒舍、懷柔的國奧鄉居、房山的姥姥家、門頭溝的紫旸山莊、延慶的大隱於世……一大批京郊民宿的涌現,助推了鄉村旅遊升級。“旅遊富農”已經是農業轉型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如北郎中村發展以觀光休閒農業為主的第三産業,2019年春節期間,北郎中首屆迎春花展開幕,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接待遊客5萬餘人次,實現門票收入150余萬元。數據顯示,全市現有1200多個農業觀光采摘園區、8300多個民俗旅遊接待戶,年接待遊客穩定在4000萬人次以上。

  千余村莊舊貌換新顏

  密雲區河南寨鎮團結村,曾經家家戶戶房前屋後隨處可見柴火、木板等各種生活雜物,在一些背街小巷,堆放程度更加嚴重,垃圾也見縫插針。針對這些環境問題,村委會動員全村人,下決心進行環境整改。數月之後,村莊面貌煥然一新,街道整齊乾淨,雜物垃圾不見蹤影。

  門頭溝清水鎮黃塔村,幾年前,村裏的道路還是沙土紛飛,村民還住著舊房危房,冬天取暖靠燒煤、燒柴火。尤其到了晚上,生火取暖、做飯,全村上空都籠罩著青煙。如今,村中道路乾淨整潔,家家戶戶住著嶄新的小樓,全村完成了“煤改電”,曾經的煤棚子消失了……

  北京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抓手,著力建好首都“後院”,築牢城市“底色”,清潔農民家園。這樣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案例比比皆是。

  記者從市農委獲悉,2018年,全市重點實施環境整治任務的1081個村莊村容村貌明顯改善。全市94%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處理,完成50個垃圾分類示範村建設;完成297個村的生活污水治理任務;2018年,13個涉農區公廁達標改造500余座、71個試點村公廁全部達標。

  推進農村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方面,2018年全市完成450個農村地區村莊、16.16萬戶住戶“煤改清潔能源”任務。目前,累計完成2963個村莊、約111萬農戶改造,基本實現平原地區村莊住戶“無煤化”目標,供暖季減少散煤燃燒約33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