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物館新增5大展陳
軍博近日新開5大開放區域,數千件軍事文物亮相,重現上下五千年中國軍事史。圖為軍博一層新布設的兵器陳列。本報記者 鄧偉攝
本報訊(記者 劉冕)從本月開始,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一口氣兒增加5大開放區域,數千件軍事文物亮相,重現上下五千年中國軍事史,展現最新軍事科技。部分重點文物還增配了“電子導遊”,觀眾掃碼就可以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同時,36個互動體驗展項,邀請觀眾感受軍事新科技的魅力。
至此,該博物館負一層至三層都有了開放展廳。
作為軍博的核心展陳,“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革命戰爭陳列”軍味濃郁、戰味十足。6300平方米的展廳內,1200余張照片、2400余件文物、43件藝術品和94幅圖表等,集中展示黨領導人民軍隊歷經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苦難輝煌。
從眾多文物中脫穎而出,成為展廳中的“明星”,需要滿足很多條件。該館工作人員介紹,文物要有比較明確的“出處”,而與重大歷史事件或重要人物相關聯也是“加分項”。比如朱德在南昌起義時使用過的德國造毛瑟M1896式7.63毫米手槍,觀眾透過展櫃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槍身上刻有“南昌暴動紀念朱德自用”的字跡。這是起義後,朱德親自刻的。
葉挺在北伐戰爭中使用過的指揮刀,賀龍使用過的懷錶,毛澤東送給袁文才的皮裹腿,趙一曼生前使用過的大碗,楊得志保存下來的強渡大渡河時使用的手槍子彈,黃土嶺戰鬥中擊斃阿部規秀的迫擊炮,彭德懷、習仲勳簽署的青化砭戰鬥命令……一件件文物無聲又真實地再現了烽火歲月。與這些看上去普通的文物相比,展廳裏也有一批大型武器裝備、發報機等通信器材和其它軍事用品露臉。它們大多數是戰利品,是人民軍隊用“小米加步槍”打敗尖兵利炮,最終取得勝利的見證。
除了軍事文物,還有百姓家裏的舊藏。一張已經磨出毛邊兒的信封,寄信人戴元義從延安將它發出。這是1946年抗戰勝利後,他與家中音訊斷絕近10年後寫的家書。一個小銅瓢,則是紅一方面軍長征途經安順場時,當地群眾為紅軍打了14雙草鞋,紅軍回贈的禮物。
“紅色記憶——館藏革命軍事藝術作品陳列”分為油畫、雕塑和國畫3個展區,總陳列面積達到3450平方米。軍博統計,此次一共展出了49件油畫作品、42件雕塑作品和47幅國畫作品。
展廳裏,很多藝術作品都曾收錄進教科書。其中,《決戰前夕》由畫家高虹創作于1964年。這幅油畫描摹了西北野戰軍進入戰略反攻前,毛澤東站在窯洞裏沉思的場面。除了歷史題材,《亞丁灣護航》等油畫作品也在展出之列。
“軍事科技陳列”總展覽面積達到7500平方米,設有123個展項。觀眾在參觀陸軍、海軍、空軍、導彈武器及核武器等裝備新技術的同時,還可以駕駛“戰鬥機”,進入“潛水艇”,操作“無人機”等。
“兵器陳列”歷來是軍博的特色展陳。此次分3個展區展出各型武器裝備2500余件,負一層中央大廳陳列著坦克裝甲車輛、各型火炮、U2飛機殘骸、紅旗2號導彈;一層中央大廳陳列著飛機、導彈和艦艇;二層東、西、南三個回廊陳列著手槍、步槍、衝鋒槍、機槍、彈藥、刀具……180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裏,大到幾十噸的超重型兵器裝備,小到寸許的刀具彈藥應有盡有。
“中國歷代軍事陳列”展覽則追溯了我國豐富的軍事遺産,反映在以中國版圖為中心的區域內、以中華民族為主體進行的軍事活動。虎符、兵馬俑、錦衣衛腰牌等1300余件軍事文物在展廳亮相。同時,軍博還展出了470余張照片、130余幅圖表、60余件藝術品,展示先秦至民國成立期間的軍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