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院“時間軸”留住記憶之美

2019-06-20 09:13:18|來源:北京日報|編輯:李玥

  原標題:老院“時間軸”留住記憶之美

老院“時間軸”留住記憶之美

青雲衚同舊貌。 供圖/天街集團

老院“時間軸”留住記憶之美

東城區青雲衚同甲23-29號院落舊有建築的木柱保留原貌,繼續使用。

老院“時間軸”留住記憶之美

修繕改造後的東城區青雲衚同甲23-29號院落,古樹、古井、歷史建築的舊貌得以保存,並融入了現代氣息。本報記者 武亦彬攝

  本報記者 陳雪檸

  只需一眼,就能看出位於前門東區的青雲衚同甲23-29號院和其他修復後的老院子不一樣。

  站在院裏任意一角,向任何一個方向望出去,視野所及範圍內不是齊刷刷的青磚灰瓦傳統民居,建築風格混雜著從明清時期老宅子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廠房,高低錯落別有一番美感。

  不是只選出某個時間點進行恢復,而是保留歷史發展的時間軸。去年5月起,前門地區實施主體天街集團牽頭在前門東區的青雲衚同進行了“恢復性修建”新嘗試。在加強老城整體保護的前提下,給出了一份新答案。

  復原

  “老樣子”不再鎖定時間點

  現在這個大院,是將青雲衚同甲23號到29號以及長巷五條28號、30號7個院落打通形成的。從南向北看,這是一個不太規則的三進院落——京劇大師梅蘭芳曾住過的南院裏,一棵看著有百十來年的核桃樹枝葉正旺,樹下一眼老水井已被保護起來。再往裏一進是關帝高廟舊址、幾間零散的房屋,兩棵大香椿樹也有了年頭。最後一進,則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建成的一座工廠,突然高聳起來的廠房似乎攪亂了老城平房區灰墻灰瓦的秩序感,紅彤彤的戳在那兒,猛一看有些突兀。

  “如果按照以前刻板的修復方式,有可能會削平廠房,恢復成傳統民居。”一位規劃師説。但這座廠房也有著五六十年曆史,為什麼要在修復中被捨棄呢?帶著對於這個問題的探尋,去年5月,受天街集團委託,以西興隆街及三里河周邊空地為試點地段,朱小地工作室展開了前門東區恢復性修建的研究、設計和組織工作。

  “恢復性修建”是2017版總規中出現的新名詞,要求老城保護應“通過騰退、恢復性修建,做到應保盡保,最大限度留存有價值的歷史信息”。留存有價值的歷史信息,在過去若干年的嘗試中,去掉近現代建築、尤其是零星工業建築痕跡,幾乎成了一種通行的做法。

  “有些人會對四合院街區裏突然出現的一座廠房、一棟居民樓很反感,但它恰恰是這座城市歷史記憶的一部分。”一位項目負責人説,幾乎沒有猶豫,天街集團、設計方都確定了要將院內廠房保留的大方向。用一座院落體現歷史和文化厚度,僅僅將院子恢復成某個節點時的樣子,顯然是不夠的。所以,最終呈現出的院落,展現出了一條“時間軸”——站在第三進院落的墻根底下,這位負責人自西向東一指,依次劃過了明清時期老磚墻、新中國成立後加蓋的紅磚房、當代倣古磚瓦和玻璃磚構成的涼亭。這樣一條通道,貫穿數百年曆史,也留下了更迭的遺跡。“這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時間軸。”相關負責人説。

  在這個試點背後,對於“恢復性修建”問題的答案,已經日漸清晰。“我們對新舊並存、保留各時期歷史印記這種做法是非常讚許的。”東城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推進前門東區恢復性修建的過程中,將支持用更新的方式對整個院落進行設計,去探索更好的老城保護復興方式。

  織補

  新材舊料融會貫通

  走進相傳梅蘭芳曾經居住過的東廂房時,形態各異的核桃磚在黃泥中露出小半截,密密麻麻排了整面墻。“這都是我們撿回來、老師傅們一塊塊碼上去的。”負責施工的城建集團16公司前門東區舊城保護整治工程項目部項目經理別諍每次進了屋,都忍不住伸手摸一摸。

  要保留每塊觸手可及的磚瓦、銹跡斑駁的鐵窗、工廠裏不能承重的鋼架……很多歷史痕跡都在設計師和施工方的一次次碰撞中保留了下來。就連因年久失修已經傾斜的墻體,也用老磚壘出了足以支撐結構的“牛腿”,留了下來。附近危房、空地上的磚瓦,也得到了最大的應用。自從項目啟動以來,規劃師、建築師和施工方就成了“收破爛兒”的人,四處轉悠,撿回磚瓦,再琢磨著用到院子裏。

  雖然最大程度上復原到“舊”,但在這個項目中,幾乎處處都能看到新材料的痕跡。墻上的透光玻璃磚能將日光引入房內,留下一地斑駁;整個院落地下埋了一層80釐米深的中央空調系統,若不是在院裏轉上三五圈,還真難發現集中藏在廠房外側的室外機。“我們讓磚垛子和鋼結構加固的部分鑲嵌在一起,把新老柱梁鑲嵌在一起,用新鋼板和老鋼板一起支撐,縫補老的功能,加進新的保溫層、節能設備、玻璃磚,讓新的和老的深深咬合在一起。”負責片區建築設計的原地建築工作室總建築師李冀十指交叉,言語堅定得仿佛這新和舊已經共同編織一首連續不斷的時光頌歌,再也分不開。

  在一扇古色古香、足有3米多高的大門前,別諍臉上露出了技術施工人員看到自家項目時獨有的驕傲:“這裡頭有鋼架,經濟、不變形。”一邊説他一邊拍了拍:“你看,又輕又結實。”

  復興

  巧聚人氣才能讓院子活起來

  和青雲衚同鉤織成經緯線的,是改造後水草豐美的三里河。“我奶奶一直説,當年梅大師就是在這兒對著河水吊嗓子。”老街坊李女士指著院外一塊平地説。

  要讓院子活起來,人氣兒得先聚集。“對恢復性修建來説,場所比風貌更重要。項目研究和三里河特點環境銜接,就有這層意思在裏面。”市規自委總規劃師兼市規劃院院長施衛良説,挖掘好場所特徵和未來定位,照顧好公共生活新需求,才能讓建築物活下去,為城市生活創造出新的空間。

  過去很長時間,前門東區背負著“不可承受之重”。這裡的常住人口曾一度達到4萬峰值,違建幾乎堵住了逃生通道,“臟亂差”成了它的代名詞。從2006年開始,前門東區啟動排險騰退搬遷,至今還留下約6000名居民。

  “因為騰退而造成的活力缺失,是要通過在街區裏引入新功能、新人群補上來的。”東城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説。“我們希望這裡能形成衚同裏的戲劇天地。”李冀提議,高挑的廠房可以成為戲劇排演場,院子裏的房間也可以承接大小不一的戲劇工作室。太合音樂也為這裡做了一套展示民族藝術文化的音樂教育、策展空間的計劃。

  在近日院裏舉行的一場內部研討會開始前1個小時,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導邊蘭春提前抵達,就為了在院子裏外多轉轉。“把梅蘭芳住過的老房子和廠房兩個完全沒有關聯的地方,用戲劇、音樂串起來,從策劃上講很有創意。”他一邊琢磨一邊説。

  能展現歷史文脈的院落,必須是一座“活”的院落。為了讓它能“活”下去,天街集團費了一番心思。針對業態引入,市區相關部門已經和天街集團進行了一番討論和研究。在記者採訪過程中,幾位參與東西城部分項目的業內人士更希望能儘快看到“活起來”的政策創新。

  “希望政府能先確定區域方案、業態和功能,加速審批,讓保護性修繕和恢復性修建項目能取得成果。”一位業內人士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