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機場“鳳凰之眼”竣工交用

2019-06-26 09:08:10|來源:北京日報|編輯:李玥

新機場“鳳凰之眼”竣工交用

機場工作人員在西塔臺上調試設備。本報記者 潘之望攝

  本報記者 曹政 董禹含

  昨天,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鳳凰之眼”西塔臺正式通過竣工驗收,實現整體交用,將全力保障9月正式開航。

  塔臺被稱為“機場之眼”,也是保證航班有序運行的“大腦”。“作為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關鍵組成部分,未來西塔臺將擔負大興國際機場70%以上飛機起降指揮任務。”施工方住總集團相關負責人説,西塔臺建築高度70.3米,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地上結構20層、地下結構1層,包括指揮中心、管制室、檢修環、講評室、設備間、UPS間以及機坪管制室等。

  從外觀上看,西塔臺外立面造型由12個模組化的單元體圍繞拼接而成,似鳳凰的羽毛聚集簇擁。西塔臺的圓形指揮室是俯瞰整個大興國際機場“鳳凰展翅”的絕佳位置。先乘坐電梯到12層,再爬3層樓,便可抵達塔臺頂端的圓形指揮室。只有身處這裡,才能“跳出機場看機場”,讓有“空中交警”之稱的空中管制員工作時視野開闊無死角。

  西塔臺項目負責人周鵬介紹,指揮室總面積125平方米,360度環形視窗由12個模組化的玻璃單元體圍繞拼接而成。每塊大玻璃上邊長為3.6米、下邊長3.16米,高3.25米,玻璃厚達3.6釐米。這12塊巨大且厚重的玻璃窗,每塊重達1.24噸,傾斜安裝在距離地面70多米高的塔臺指揮中心外墻上。

  據介紹,這種視窗玻璃,是國內極少使用的半鋼化三層夾膠特種玻璃。不但具有鋼化玻璃強度高的優點,同時又避免了平整度差、易自爆且容易整體粉碎等缺陷。

  記者注意到,指揮室的天花板和地板全是黑色的,凸顯室內各種設備的顯示螢幕。沒有亮堂的頂燈,這裡只有24盞射燈精準對著12扇落地窗前的控制平臺投下低調的光,最大程度上避免工作人員受到光線刺激而影響觀察能力。

  西塔臺總建築面積僅有3795平方米,卻使用了1900噸鋼筋,鋼筋用量是普通工程的3倍以上,位居全國同類建築前列。施工時,工程內外兩層加起來有近30個型鋼鋼筋柱,每個型鋼鋼筋柱有300多根鋼筋,焊接點少則3000個,多則10000個,整個鋼筋綁扎過程就如同織網,最密集之處連一根手指都難以插進。

  塔臺工程外幕墻展開面積多達8000平方米,僅雙曲面幕墻就佔據了工程量的三分之一。“由於幕墻造型複雜多變,結構材料較重,因此對安裝和拼縫精度要求極高,為幕墻施工增添了不小的難度。”周鵬表示,技術人員採用BIM三維施工技術,在現場同步採取預拼裝措施,全力保障施工精度和品質標準。

  “目前,西塔臺正在按進度有條不紊地進行系統安裝和調試,管制員們也在進行訓練,確保大興機場如期開航。”華北空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説。

  西塔臺不僅擁有高顏值,更是集“美貌與智慧”于一身。這裡將在全國第一個實現高級地面引導系統四級標準(五級為最高),實現自動識別航空器在跑道及滑行道上運行的潛在衝突,併發出告警,自動對航空器滑行路線進行規劃以及進行地面燈光引導。

  華北空管局方面介紹,西塔臺將在開航後承擔航班起降、地面滑行等空管指揮重任。塔臺管制員們要“耳聽八方”“眼觀六路”。耳朵要聽耳機裏的通話與機組溝通,要聽著無線電800兆頻率與地面各單位協調,還要聽現場主管發佈的實時運行信息;眼睛要看自動化系統裏航班的實時動態,要觀察空中航空器的姿態,要掃視跑道察看地面運行情況。“既要一心多用,又不能出現紕漏,既要保證安全,又要兼顧效率。”華北空管局相關負責人説。

  此外,憑藉地面高級引導系統、先進的盲降系統、HUD(平視顯示器)等“法寶”,大興機場在低能見度條件下的保障能力在世界範圍內也屬於先進水準。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還將首次引入進離港排序功能,對進港和離港航班自動排序,減少飛機盤旋和跑道等待,合理調配空域和機場資源,進一步提升運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