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好大舞臺 大戲看北京

2021-07-27 09:41:14|來源:北京日報|編輯:趙春曉

搭好大舞臺 大戲看北京

  闊別二十八年的北京吉祥大戲院七月九日在王府井大街重張。戲院將打造成“原聲劇場”,成為東城區又一個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示平臺。

  7月9日,王府井大街88號銀泰in88大廈七層至九層,吉祥大戲院重張開業;從“吉祥”往北走六百米,首都劇場東側,已經落成的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正靜靜地等待開業;驅車向西南,位於西便門橋附近的北京市文化中心已拔地而起,有望于年內開放;穿行過宣南文化片區,坐落于陶然亭公園西側的北昆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已經開工建設,預計將於2023年竣工;繼續向東,作為副中心三大地標建築之一的副中心劇院已經封頂,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等劇場,將成為副中心的“文化糧倉”……

  合理佈局、均衡發展,一座座即將開業或正在建設的劇場和各種文化設施,如同一張張鼓脹的風帆,為正在努力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北京城蓄足動力。

搭好大舞臺 大戲看北京

  正在興建中的中央歌劇院新劇場,借鑒了古希臘劇院設計元素。

  文化設施建設加速 新劇場如雨後春筍

  6月28日,歷經兩年半時間建設,北京人藝新劇場——北京國際戲劇中心順利完成竣工驗收,並以一齣由馮遠征導演的新版《日出》開啟內部測試。作為國內最著名的劇院之一,北京人藝的一舉一動總是備受關注,此次北京國際戲劇中心的竣工更是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

  這座新建的劇場總面積2.3萬平方米,地上三層,地下四層,其中包含一中一小兩個高水準的話劇專業劇場,以及排練、創作、化粧等功能空間。與首都劇場的古典建築風格不同,北京國際戲劇中心的設計語言既現代又傳統,在保有現代建築風格之餘,還考慮了老城區的保護,也結合了王府井地區的古都風貌。中劇場名為曹禺劇場,有兩層觀眾席,可容納觀眾700人。據了解,劇場設備都是最先進的,為觀眾營造了優質的聲場效果,滿足大家對話劇語言藝術的審美需求。小劇場名為北京人藝小劇場,可容納觀眾300人,或將續寫當年北京人藝小劇場的輝煌。在劇場之外,還有一個北京民居風格的附屬小院,未來將在此舉辦一些戲劇活動。

  北京國際戲劇中心的落成為北京人藝新增一中一小兩個劇場,加上已經使用的首都劇場、人藝實驗劇場、菊隱劇場,北京人藝的劇場將增加至5個,未來無疑將激發更大的創作潛力,為觀眾奉獻更加多元的戲劇作品。

  有望于年內開放的北京市文化中心,是專門為市民提供服務的文化設施,它讓北京的群眾藝術終於有了自己的專屬場地,圓了群藝人幾十年難圓的夢。文化中心的建設是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打造的公共文化重點項目、2020年市政府重點項目。落成後的文化中心總面積27566平方米,將包含一個654個座位的中型劇場,以及音樂教室、舞蹈教室、美術教室、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空間,建成以後每年將組織演出、培訓、展覽展示1000場次,預計月接待觀眾30萬人次。

  今年5月1日開始試運營的天通苑文化藝術中心,滿足了回天地區市民群眾,特別是年輕群體對高品質文化生活的強烈需求,這裡將打造成為區域“文化心臟”,助力曾經的“睡城”快步邁向文化新城。

  7月9日,隨著一場名家名段演唱會拉開大幕,闊別觀眾28年之久的吉祥大戲院重張開業。這座劇院的開業不僅僅意味著北京又多了一個劇場,更是京城觀眾和京劇人情懷的延續。

  已經封頂的副中心劇院,不僅有著糧倉的外形,同時也將成為真正的“文化糧倉”,助力副中心文化建設,讓副中心的居民在家門口也能看到精彩的演出。

  已經開工的北昆國際文化藝術中心,未來將為北京增加一大四小共五個劇場,新增兩千多個座位,不僅將結束北方崑曲劇院作為北派崑曲代表卻一直沒有自己劇場的尷尬境地,也為世界級非遺崑曲提供更好的生長土壤,同時極大豐富城南居民的文化生活。

  今年年內可開放和封頂的大小劇場如雨後春筍般出土,這是很久以來都沒有過的情景。可以説,在努力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北京,劇場建設正在進入一個“快行道”。

  然而,踏上這條快行道並不容易。由於這些文化設施多處於城市中心地帶,寸土寸金,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從規劃到拆遷,從建設到運維,少則歷經兩三年,多則歷經十幾年。克服重重困難,推動每一座劇場開工建設,讓每一處文化設施服務於民,其背後凝聚著市委市政府心繫百姓、想百姓所想的愛民情懷,凝聚著各界藝術家的殷殷期望,更凝聚著京城百姓的熱切期盼。

搭好大舞臺 大戲看北京

  順義大劇院今年5月30日開業。

  劇場分佈有聚有散 定位清晰各美其美

  在過去很長時間,北京的劇場集中于東城區和西城區。因此,在北京很多劇場都有一個令人尷尬的現象,那就是臨近地鐵末班車的時候,會有許多觀眾退場。對於不住在市中心的觀眾而言,地鐵末班車的時間就像是無聲的“散場鈴”。

  不過,如今這種尷尬已經越來越少,北京劇場分佈逐漸呈現出有聚有散的形態。在東、西城區,劇場相對密集,國家大劇院、天橋藝術中心、首都劇場、保利劇院、北京喜劇院、國話先鋒劇場、國家話劇院劇場、繁星戲劇村等劇場位置相對集中。但同時,在整個北京城,劇場的分佈越來越廣,原來屬於空白地帶的天通苑、亦莊都有了劇場,西四環附近也有了著名的中間劇場,北清路上有了紅點劇場、海淀北部文化中心,更不用説東邊也有了不少劇場資源。

  在北清路一家軟體公司上班的白女士説,她很喜歡看話劇,但為了上班方便租的房子就在公司附近,進城看一場話劇幾乎成了奢望。幸運的是,近幾年隨著附近陸續有了海淀北部文化中心和紅點劇場,她在家附近也能看到精彩的話劇、舞劇,甚至還有不少戲曲演出。

  更讓白女士高興的是,她看到近日發佈的《深入推進回龍觀天通苑地區提升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中特別提到,將在回龍觀建設文化藝術中心,“以後在家門口看劇又多了一個選擇,幸福感越來越強了。”

  在副中心,一座巨大的“文化糧倉”也正在崛起,北京東部地區市民曾經“饑餓”的“文化胃”無疑將得到極大的滿足。位於副中心的副中心劇院總建築面積125350平方米,包括1個1800座的歌劇院,1個1550座的音樂廳,1個1000座的戲劇場,1個500座的小劇場以及1個650座的綠心露天劇場。這個龐大的文化糧倉未來將由國家大劇院運營,不僅為國家大劇院發展開闢全新空間,豐富了國家大劇院文化産業基地的內涵,同時將切實改善北京東部地區及周邊北三縣地區現有文化設施落後局面,並提升公共文化效能和服務管理水準。

  在文創園區,劇場也成為一個必選項。首創郎園總經理趙春燕透露説,位於東壩的郎園Station園區中,年內將有橙色空間、準點劇場兩個劇場落成並上演劇目。更難得的是,在京中央院團與地方院團交相呼應,國家話劇院、中央芭蕾舞團、中央歌劇舞劇院、東方歌舞團等國家級院團為北京觀眾提供了更高水準的精彩演出,以及高標準的演出場地。正在建設中的中國愛樂音樂廳,位於北京工人體育場東門南側,佔地面積1.2公頃,總建築面積26587平方米,建成後將成為北京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單體專業音樂廳。同時在建的中央歌劇院新劇場,也將為東二環新增一個演出亮點。

  劇場數目增加的同時,劇場的分工也越來越明晰。

  在北京想看經典的戲劇演出、歌劇、舞劇、音樂會,那去國家大劇院、首都劇場準沒錯;要想看音樂劇、新編原創劇,那麼天橋藝術中心上演的作品大都品質有保障;想看西方當代經典戲劇作品得去鼓樓西劇場、中間劇場;精彩好看的舞蹈作品則常常出現在天橋劇場;吉祥大戲院未來則要立足“小而精、雅而美”的定位,提高運營水準,把國粹京劇傳承好……還有西區劇場、大麥超劇場、繁星戲劇村、國話先鋒劇場、長安大戲院、梅蘭芳大劇院、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就連喜劇在北京也有自己的專屬劇場北京喜劇院……

  據統計,北京市現有演出場所經營單位177個,許多劇場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定位和富有個性的演出內容。

搭好大舞臺 大戲看北京

  歷經兩年半建設施工,北京人藝新劇場——北京國際戲劇中心近日順利完成竣工驗收。

  社會資本助力文創 廠房倉庫變身劇場

  北方崑曲劇院是北派崑曲的代表,近年來藝術創作非常有活力,曾推出了獲得文華大獎的昆劇《紅樓夢》。但不為人知的是,這個知名劇院的工作環境可是國有文藝院團裏數得著的差。劇院沒有自己固定的演出場地,排練也只有一個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破小排練廳,就連辦公也是和員工宿舍在一個樓,一層二層辦公,三層四層是住宅。

  不過,這樣的窘境終於要得到改善了。在北昆原址修建的北昆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已經開工,預計將於2023年竣工,未來這裡會有一大四小五個劇場,兩個博物館,使得北昆藝術生産和員工的居住環境都得到極大改善。北昆院長楊鳳一表示,藝術中心不僅解決了北昆藝術生産中的問題,使北昆未來的藝術創作有一個質的飛躍,同時藝術中心還將作為一個文化園區被打造成為城南的文化亮點。

  值得關注的是,北昆國際文化藝術中心的開發建設模式給北京文化設施建設提供了一個新思路。整個藝術中心建設預計投資7億到10億元,全部來自社會資本,由一家民營文化企業投資並獲得一定年限的經營權,同時文化中心的運營由專業團隊負責。這種模式既解決了劇院建設的資金問題,又保障了劇院運營的品質。“唱崑曲我們是專業的,但市場運營卻完全不懂,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種合作方式可以説是一種雙贏。”楊鳳一説。

  盤活社會資源,拉動社會力量加入到北京文化中心建設的隊伍中來,北昆也為未來北京建設文化空間開闢了一個新思路。

  在城市的另一端,一些企業則已經從文化空間的建設中獲得“甜頭”。

  7月,由首創郎園和王曉鷹導演“鷹劇坊”聯合舉辦的“棱鏡”迷你戲劇節,在郎園Vintage文創園區舉行,在虞社和蘭境兩個演出空間,數十場風格迥異、精彩紛繁的戲劇演出先後上演,同時每天還有戲劇大咖們精心準備的大師課。位於大望路的這個文創園區,儼然成了一個戲劇空間。誰能想到上演眾多優秀舞臺作品的虞社曾是機械設備廠的食堂呢?

  無論是在郎園Vintage,還是位於東壩的郎園Station,特色鮮明的劇場和有品位的文化活動都成為首創郎園園區的亮點。一個文創園區為何會如此鍾情于戲劇呢?首創郎園總經理趙春燕説,虞社曾是機械設備廠的食堂,郎園Station的劇場是從紡織倉庫改造而來,當它們變身為演出空間後很明顯地為園區賦能,“郎園的運營理念是營造魚塘生態、大院文化,為園區培養文化氛圍,郎園Vintage有了虞社、蘭境兩個文化空間後,文化內容數量上升,高品質的精品文化內容和我們的客戶有很大相似度,為我們園區打上了鮮明的個性標簽,並實現了文化産業和文化事業融合。”看到文化內容的高聚流性,首創郎園定下了每個郎園文創園區都必須要有百分之十以上的文化空間的標準,即使在浙江烏鎮開創的新園區也貫徹實施了這一理念。

  倉庫、食堂、印刷廠、老廠房……很多劇場的前身都與文化不搭界,但都被運營成為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演出空間,這也是北京劇場的一個特色。

搭好大舞臺 大戲看北京

  7月9日,闊別28年的北京吉祥大戲院在王府井大街重張。戲院將打造成“原聲劇場”,成為東城區又一個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示平臺。

  繁榮首都文藝創作 豐富多元文化需求

  “啊,這個戲看上去不錯,那個戲也很好,演員都很強啊,真想在北京住下來把這些戲都看了!”在國家大劇院北門檢票口,來自湖北的小陳一邊等待檢票入場,一邊看著兩邊的演出海報興奮地説,“我來北京之前就想好了一定要來國家大劇院,還要到首都劇場打卡,雖然早早就定好了要看什麼演出,但到了這兒發現好的演出太多了,哪個都想看。”

  無論是國家大劇院,還是天橋藝術中心、首都劇場,或是蜂巢劇場、鼓樓西劇場,北京越來越多的劇場正成為網紅打卡地,成為北京的文化地標,是許多外地遊客必來打卡的地方。

  可以想像,北京人藝剛剛落成的北京國際戲劇中心也將成為一個新的打卡地。北京人藝黨委書記王文光表示,北京國際戲劇中心的落成凝聚了北京人藝幾代藝術家的夢想,未來將突出專業性和高端性,與首都劇場共同成為北京話劇演出新的中心和高地,“讓中外劇目在這裡交相輝映,形成大戲看北京,大戲看北京人藝的新景象。”

  北方崑曲劇院也正在為北方崑曲文化中心的落成儲備人才力量。楊鳳一表示,文化中心落成後,每年演出達到800到1000場,預計接待觀眾達到60萬至80萬人次,其中包括大量北昆的演出。為此北昆正在快步完善人才梯隊建設,2022年由中國戲曲學院代培的六十名學員將進入北昆,北昆就有了一個完善的人才梯隊。

  豐富的內容是北京劇場生命力旺盛的關鍵所在。

  國家大劇院每年或每兩年會有歌劇節、中國交響樂之春、五月音樂節、七月漫步經典、八月合唱節、打擊樂節、舞蹈節、兒童戲劇季、國際戲劇季等各具特色的主題藝術節。

  天橋藝術中心立足城南,志在打造城南文化地標,除了特色演出之外,還致力打造開放的百姓藝術空間。清明節、端午節天橋藝術中心都會打開劇場大門,推出“酒旗戲鼓天橋市”等眾多特色活動,並連續多年舉行“週末藝聚”項目,讓劇場成為城市開放的文化會客廳。

  作為北京文化演出市場獨具活力的一支隊伍,民營演出空間也顯示出應有的社會責任和擔當。中間劇場近幾年來,一直堅持打造“科技戲劇節”,與劇場所在海淀區的科技屬性相呼應,更好地融于區域文化的打造。

  目前北京有文藝表演團體1105個,2019年營業性演出近23000場,觀眾人數1040萬,票房收入超過17億元。北京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已經建成或正在建設的劇場投入使用之後,將對豐富首都人民多元化文化需求和繁榮首都文化舞臺起到極大推動作用,激勵文藝演出團體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作為首都的文藝院團應該推出更多更具有影響力,真正發揮首都文化示範和引領作用的作品。為了繁榮首都舞臺創作,市文旅局推出了全鏈條的扶持政策,舞臺原創劇目的生産、創作、演出、人才培養都推出相關政策,未來市文旅局將繼續全鏈條、多策並舉、打“組合拳”繁榮首都舞臺文藝創作。(北京日報 記者 牛春梅 本版圖片均為本報記者方非攝 製圖/焦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