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重地,國之大者。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北京,提出“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個重大問題。
“減量治霾”協同京津冀,“七有五性”但為百姓計。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北京市堅決落實“四個中心”的首都城市戰略定位,錨定“建設好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首都、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建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這一宏偉目標,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攻堅克難、乘勢而上,京華大地發生了歷史性巨變。
首都之變 主動變革煥發古都新生
常來北京的人都有一個感受,北京變得越來越“潮”了。
京城首店新店、現代創意辦公空間、汽車展廳集群……6月18日,位於北京首鋼園北區核心位置的首鋼園六工匯購物廣場首次對外亮相,成為消費新地標,為京西再添一處網紅打卡地。
六工匯購物廣場是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六個商品消費提檔升級重點項目之一。幾個月前,位於首鋼園的“雪飛天”大跳臺才剛剛見證了谷愛淩和蘇翊鳴“登頂時刻”,幾個月後,首鋼園地區馬不停蹄地華麗轉身,一座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正在崛起。
剛剛正式投用的北京豐臺站、在北京冬奧會上驚艷亮相的“冰絲帶”、“鳳凰展翅”的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這五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新地標,為首都城市面貌賦予了色彩斑斕的時尚元素。
而對於很多土生土長的北京人而言,“老巷幽宅靜樹依”的老北京記憶也悄然重回現實。過去五年,北京市持續開展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和深化文明創建工作,3958條背街小巷面貌得到整體改善。
在北京市東城區北新橋街道民安小區,公共空間增設了特色雕刻文化墻、敞亮的露臺和小朋友喜愛的滑梯,被打造為“歡聲笑語的院子”;在北京市海淀區花園路牡丹園東裏小區,原本一處800平方米的拆違遺留地,經過改造已經成為居民口中的“牡丹廣場”……
在高品質發展中,首都北京不斷推進城市有機更新,以“繡花功夫”和“工匠精神”盤活存量空間資源、推動城市面貌全面提升。崇雍大街、白塔寺宮門口東西岔衚同、八角街道騰退空間……一批設計精巧、特點紛呈、群眾滿意的試點項目建成開放,城市風貌和品質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北京已開展了65個公共空間改造提升試點項目。
城市更新不斷提升,老城風貌加速還原。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説,首都北京有非常豐富的中軸線資源,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作為示範城市輻射全國,將助力推動文物保護向文化遺産保護轉變。
2020年底開始,地處中軸線的鼓樓和景山公園的萬春亭有了更好的觀賞視角,北京中軸線壯觀景觀一覽無遺,前來觀賞的遊客絡繹不絕。為了恢復中軸線景觀視廊,北海醫院和東天意市場按計劃完成了降層拆除任務,成為恢復中軸線景觀視廊的第一個拆除項目。
點滴變化匠心濃。除了中軸線景觀恢復,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三大文化帶整體保護利用蹄疾步穩,香山革命紀念館和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先後落成,歷史文化名城這張北京的“金名片”愈加閃亮。
曾幾何時,霧霾一度成為首都市民的“心肺之患”,偶有的藍天讓人欣喜不已。如今,藍天白雲已經越來越常見。
近五年來,北京市以“一微克一微克去摳”的精神抓生態環境治理。數據顯示,2021年北京PM2.5平均濃度33微克每立方米,首次實現六項空氣品質指標全部達標,較2013年下降63.1%。2017年初啟動的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也即將在6月底超額圓滿完成任務。
碳排放持續下降,10年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北京碳排放已達峰值,此後呈穩步下降趨勢,目前北京市已率先排出碳中和時間表,形成碳中和示範區。據了解,北京提出的碳中和時間為2050年,將比全國的目標提前十年。
當“北京藍”成為常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也將之評價為“北京奇跡”。在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同時,北京市的環境品質持續得到改善,人民群眾藍天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一個功能更優化、生態更優美的古都畫卷徐徐展開。
人民之便 主動治理彰顯城市溫暖
交通擁堵是世界大城市的通病,作為一個有著兩千多萬人口的超大城市,北京也不例外。為此,北京市一方面大力“疏堵”,一方面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過去五年,北京軌道交通建成通車里程由2016年底的574公里增加到目前的783.1公里。此外,還充分利用既有鐵路資源,先後開通了通密線、懷密線、城市副中心線共3條市郊鐵路線路,通車里程353公里。日益便捷的公共交通,讓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了低碳出行。
乘客通過App下單,幾分鐘後一輛“自動駕駛計程車”便徐徐駛來……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上演。今年4月底,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工作辦公室發佈最新政策,在國內首次開放乘用車無人化的運營試點,一場交通方式變革的潮流正加速襲來。
像不少來北京的創業者一樣,李瀟瀟也曾常為租房問題發愁。如今,他住進了位於北京市豐台區的泊寓成壽寺社區,這裡除了有健身房、餐廳、便利店等設施外,地鐵和公交配套也十分方便。
這是全國首個正式運營的集體土地租賃住房項目。針對單身青年和小夫妻租住的不同需求,泊寓成壽寺社區戶型房源月租金低於市場化租價,目前兩個在租戶型已全部租滿。
近年來,在國家有關政策指導下,利用集體土地建設租賃住房並實現市場化運營管理,正在成為北京這座超大城市進一步完善租購並舉體系、緩解住房供需矛盾的新探索。
截至目前,北京已累計開工的集體土地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共52個、房源約7.6萬套,建設規模位居全國首位。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保障性租賃住房,為更多北京新市民帶來城市的溫暖。
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如何滿足首都市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升文化供給能力水準,北京一直在探索——深化市屬文藝院團改革,實施文化精品工程;支持實體書店發展,建設書香北京、博物館之城;在城市更新中構建有品質的公共文化空間,持續擴大“漫步北京”“北京網紅打卡地”等文化品牌影響力。五年來,首都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持續增強,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提升。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綠心公園內,京杭大運河北端沿岸,一座“文化糧倉”正待開啟,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之一的城市副中心劇院,目前相關的機電、舞臺設備正在進場安裝。竣工後,它將與首都博物館東館、城市副中心圖書館一起,成為集文化體驗、共享交流、演藝演出、展覽展示、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城市活力組團,進一步滿足市民的文化休閒需求。
有事就打12345熱線,已經成為很多北京市民的生活習慣。數據顯示,3年來北京接訴即辦共受理5199萬件民意訴求,解決了一大批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12345熱線只是近年來北京創新黨建引領首都超大城市社會治理的一個縮影。
2018年,北京市以賦權、下沉、增效為重點,開展“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2019年,探索形成以12345市民服務熱線為主渠道的“接訴即辦”機制;2020年,狠抓“七有五性”監測評價指標體系落實,出臺首都社區治理20條措施;2021年,建立“每月一題”機制,出臺接訴即辦工作條例,著力推進主動治理、未訴先辦;2022年,持續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著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體系……
今年以來,在疫情防控最緊要、最吃勁的關頭,北京市全力做好規模性疫情應急處置資源能力儲備和機制建設,暢通網上和電話受理渠道,訴求受理能力大幅提升。特別是針對緊急就醫、物資短缺、特殊群體服務等緊急訴求,開通了專門通道,堅持“2小時內響應、24小時內反饋”。
發展之辯 主動減量實現深刻轉型
明亮的服務大廳、寬敞的圖書館、精心設計的黨群中心……在北京市豐台區大紅門地區的福成商貿市場,過去主要從事服裝批發業態,如今已經成為豐台區政務服務中心和區級圖書館,前來辦理業務的居民絡繹不絕。
豐台區政務服務中心正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一個縮影。以往産業聚集、人口稠密、交通擁堵、環境臟亂,曾經雜亂無序的批發市場,就是北京“大城市病”的影子。
不疏解就沒有出路,只有正確處理“都與城”“舍與得”“減與增”“疏解與提升”辯證關係,牽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才能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要保證首都功能,一定要在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上、非首都功能的空間組織、交通基礎設施的佈局上下功夫,才能讓一都一城的辯證關係得到良性的互動。”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王凱説。
這是壯士斷腕、刀刃向內的變革決心。北京緊緊牽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率全國之先,主動“瘦身健體”,開啟了由“聚集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的減量發展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3000余家,疏解提升市場和物流中心980余個,拆違2.76億平方米,建築規模和建設用地由增轉降,成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城市,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解決“大城市病”的路子。
2021年12月,北京再次新增産業禁限目錄,自2014年北京發佈全國第一個為治理“大城市病”制定的産業目錄以來,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務已累計近2.4萬件。
非首都功能謀減量,高品質發展聚增量。在北京市西直門外大街南側,昔日的老“動批”,如今已成為國家級金融科技示範區的起步樓宇。從華北區域最大的服裝批發市場群到代表北京金融科技發展水準的“金科新區”,北京騰籠換鳥、築巢引鳳,為這裡重新定義了新的發展方位。目前,這裡原有的服裝批發産業全部疏解完成,一座座嶄新的寫字樓投入使用,截至目前新入駐企業超過130家。按照規劃,2025年,這裡將成為全球金融科技領軍企業集聚地……
“這也為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打開了更大空間。”北京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協同辦綜合處處長周浩説,北京科技、商務、文化、信息等高精尖産業的新設市場主體持續增加,佔比由2013年的40%升至2021年的62%,為北京發展現代産業體系增添了新動力。
2017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獲黨中央、國務院批復,5年來,總規實施第一階段102項重點任務階段性目標已全面完成,城市戰略定位轉型和首都高品質發展取得豐碩成果。“通過幾年努力,北京向實現‘瘦身健體’的目標邁出了一大步。”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主任張維表示。
深入實施新版城市總體規劃,加大老城保護力度;陸續實施“回天地區”三年行動計劃、城南行動計劃促進城市南北均衡發展和共同富裕,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重大標誌性進展……近年來,北京“四個中心”首都功能進一步強化,城市步入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發展快車道,首都北京發生深刻蝶變。
為主動應對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首都規劃還劃定了一定比例的“戰略留白”,在未來發展的時間軸上提前預留和凍結一部分用地,把約132平方公里的用地“空”出來,原則上在2035年前不予啟用。
“無論是著眼當前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發情況,還是回顧北京城市規劃發展的歷史,都證明劃定比例合適的留白,為城市長遠發展和高品質發展預留彈性空間,有助於提高城市承載力和容錯率,對首都而言意義深遠。”張維説。
人口和城鄉建設用地連續四年、建築規模連續三年減量,中心城區常住人口占比由約60%下降到約50%……北京減量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城市發展方式實現深刻轉型。
“發展道路已然清晰,北京,這個超大城市正以嶄新的姿態邁向未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馮俏彬説。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駱國駿、涂銘、郭宇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