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發現18種中國新記錄種
原標題:北京發現18種中國新記錄種 黑鸛、水毛茛等生態向好的指示物種頻繁出現
北京,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這兩年,全市大力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通過本底調查,已經記錄87種北京新記錄種,其中18種為中國新記錄種。同時,本市近年來還頻繁記錄到生態向好的指示物種,包括黑鸛、水毛茛等。
累計發現
87種北京新記錄種
生物多樣性,就是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多樣性。北京市生態環境局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曹志萍表示,“十四五”期間,北京將在完成一輪調查工作的基礎上,分析整理相關數據,更全面掌握全市生物多樣性本底情況。
目前,北京已經完成了2020年至2021年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2021年,實地記錄自然和半自然生態系統群係65種,分屬森林、灌叢、草叢、草甸與草原、濕地等類型;2020年至2021年累計記錄94種。
2021年北京實地記錄各類物種共3702種,2020年至2021年累計記錄6283種。其中高等植物1804種,脊椎動物371種,昆蟲2580種,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250種,藻類475種,大型真菌803種。
在2021年的調查中,實地記錄北京新記錄種17種,包括苔蘚3種,維管植物1種,昆蟲3種,大型真菌10種;其中中國新記錄種6種,全部為大型真菌。加上2020年的調查,北京市已累計發現了87種北京新記錄種,其中中國新記錄種共計18種。
90%物種被發現在生態涵養區
“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曹志萍介紹,通過生物多樣性調查顯示,全市各功能區生物多樣性情況各具特色。
生態涵養區生態環境優良,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也是全市最重要的生態屏障。全市95%以上的生態保護紅線和97%左右的自然保護地均位於生態涵養區。實地調查結果顯示,生態涵養區共有各類物種5578種,約佔全市物種的90%,是北京名副其實的天然生物資源庫。
平原區生態建設修復力度空前,是生物多樣性提升的重要潛力區。實地調查結果顯示,平原區(通州、順義、大興)共記錄到各類物種1668種,包括對水陸環境品質敏感的黑斑側褶蛙、對人類干擾敏感的螢火蟲,以及對食物可獲取性敏感的猛禽長耳鸮和雀鷹等。這説明平原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生物多樣性有所恢復。
中心城區生態環境改善顯著,是廣大市民直接接觸生物多樣性的集中體驗區。實地調查結果顯示,中心城區共記錄到各類物種2232種。包括鴛鴦、普通鵟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及黃鼬、黑鰭鳈和黑斑側褶蛙等市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表明中心城區雖人口密度較高,但仍保存有適宜野生動物生存的區域,為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條件較好的棲息地環境,為市民提供了最直接的生態服務功能。
2021年,北京首次開展了全市集中建設區生態環境品質評價,結果顯示生態環境狀況良好。其中,中心城區的植被覆蓋指數優於全市集中建設區的平均值,東城區、西城區綠地服務指數分別位居全市第一、第二。
頻繁記錄到生態向好的指示物種
記者了解到,在北京市開展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中,頻繁記錄到一些對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有一定指示作用的物種。
水生生物中,如黑鸛需要覓食地水質清澈、食物豐富,調查顯示其分佈範圍已從房山擴展到整個生態涵養區,數量也大大增加。北京水毛茛需生長于清澈、流動的水體中,調查發現在懷柔和密雲均有分佈,較原記錄範圍有所擴大。
從陸生生物的情況來看,食肉動物是高級消費者,其種類和數量可以表徵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健康程度。鳥類中的猛禽是頂級消費者,在全市16個區均有調查記錄,哺乳動物中豹貓廣泛分佈于山區,黃鼬也經常出沒于中心城區。
近十年來,北京市在永定河流域開展了生態走廊建設、綜合治理和一系列生態修復工作,流域生態環境品質明顯改善,2020年至2021年,在永定河流域調查記錄到各類生物3600余種,其中記錄鳥類200余種。調查記錄到魚類30余種,包括黑鰭鳈和寬鰭鱲等保護物種和指示物種。
另外,城市綠化隔離地區的植被覆蓋面積“十三五”期間增加了18.6%,生境品質不斷提高,為生物提供了更多更優的棲息地。尤其是在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內,實地記錄到各類生物1300余種,其中高等植物400余種,不僅包含大量鄉土樹種,還包括數量眾多的野生地被植物;鳥類近百種,包括了紅隼、雀鷹、普通鵟等猛禽;魚類20余種,包括了黑鰭鳈、寬鰭鱲等清潔水體指示物種。
(北京晚報記者 駱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