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裏建起大蠶房 群眾返鄉養蠶忙

2017-06-16 13:44:26  來源:國際在線  責編:陳晨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老勞全名叫勞家良,百色市淩雲縣峰洋村人。其實老勞不老,今年只有40歲,大家這樣叫是因為他外出打工最早, “資歷”最老。

  1993年,16歲的勞家良去廣東進了塑膠廠。由於工資低,工作環境差,不到半年,他就“卷了鋪蓋”。後來,勞家良去幫人家蓋房子。“半年辛苦半年閒”,他堅持了三年,也改行了。幹得最久的是去工地“抱石頭”,又苦又累,經常挨罵,年底算下來也沒什麼 “搞頭”,老勞家在2015年精準扶貧識別中還是被認定為貧困戶。

  其實,峰洋村土地不少,村民老老實實在家耕種是“餓不著”的。由於手頭“緊”,大約從2000年起,村裏年輕人陸續外出“找錢”,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在家裏。土地丟荒了,外出的人沒文化沒技術,打工收入不高,峰洋村戴上貧困村的“帽子”,成了農村産業發展的“反面教材”。

  2015年,村裏發生的幾件事讓老勞萌動了回村念頭。 先是村裏來了個廣西交通投資集團派駐的第一書記,姓杜。據説這個人一來就“不安份”,整天走家串戶,把全村情況弄得清清楚楚;另一件事是村裏修建了水櫃、水渠,硬化了道路,村民用水有保障,進出再也不用趟稀泥了;還聽説村支書和幾個留守在家的“老者者”竟然復墾土地,搞起了種桑養蠶,一年收入有好幾萬。老勞有點“眼紅”。可後來一打聽,養蠶還需要掏幾千甚至幾萬塊建大蠶房,老勞又打了“退堂鼓”。

  真正讓老勞下決心回村的是2016年。這年開春不久,他就聽説第一書記杜子祿回“家”(廣西交通投資集團)找來了40萬元,要幫助農戶建設大蠶房。這回可不能讓“真金白銀”白白流走了!老勞一跺腳,回到村裏租了三十畝地種桑,還把老家的舊房子打掉,建起了400平方米大蠶房,交投公司果真幫出了大半建設費用。

  去年,老勞儘管“動作”慢一些,到末季才趕上養兩批蠶,卻還是嘗到了甜頭,收入一萬多塊,脫了貧。今年,他早早下手,第一批養蠶五張,雖然有些保守,浪費不少桑葉,但是他的蠶長得很好,單産有望達超50公斤,一萬多元穩穩到手。“打算還養8批,每批10張,如果成功,今年凈收入十來萬是不成問題。”老勞喜笑顏開。

  老勞開心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他贏了與大哥勞家成的賭約。去年,當老勞決心放棄幹了十幾年的老本行,改行“喂蠶子”的時候,他總是被大哥打擊“不靠譜”,賭他做不得“吃”。

  “你大哥現在哪打工呢?”筆者好奇地向他打聽。

  “他們爺仔倆不都在那山底腳打桑葉嘛!”勞家成得意地努努嘴,指向不遠處的山腳下。

  山腳的桑田裏,勞家成父子正在把桑葉一袋袋往三輪車上碼。“現在要天天往桑園跑。蠶五齡了,食量大得很,要多打點桑葉才行。”勞家成邊忙活邊告訴筆者。

  “還打算出去打工嗎?”筆者問。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