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林場
人民日報訊: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榮獲“地球衛士獎”,標誌著中國綠色發展理念和成功故事已深深打動世界
當地時間12月5日,在肯尼亞內羅畢舉行的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得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發的2017年“地球衛士獎”。這一獎項是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獎,標誌著中國綠色發展理念和成功故事已深深打動世界,中國不斷推進的生態文明建設正在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樹立典範。
“塞罕壩造林建設者已經把退化的土地變成了一片鬱鬱蔥蔥的天堂,並使它成為被植被覆蓋的‘新長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裏克·索爾海姆的話,代表了國際社會對塞罕壩綠色建設成就的高度肯定。從“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到112萬畝世界最大人工林海,塞罕壩三代建設者用55年時間成就了綠色奇跡。如今的塞罕壩,森林資源總價值已達約200億元,生動闡釋了發展方式轉變的含金量,有力地證明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證明退化的環境是可以被修復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如此評價塞罕壩獲獎的意義。乾旱、風沙大、高海拔……在艱苦惡劣條件下,塞罕壩建設者的成功激勵著世界各國面臨同樣困難的地方。塞罕壩能行,世界也能行!這是塞罕壩精神帶給世界的重要啟示。翻開塞罕壩這部動人的綠色史詩,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最為令人難忘。突破人類極限、克服生態困境,彌補歷史生態欠賬、轉變發展方式,塞罕壩的故事裏,濃縮著人類思考和探索人與自然關係的全過程。它用事實告訴全人類,人與自然完全可以和諧共存。
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獎,是對中國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肯定。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新造人工林4.47億畝,使人工林總面積達10.4億畝,位居全球之首;治理沙化土地1.26億畝,沙化土地面積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實現了由“沙進綠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一個又一個綠色奇跡正在中國上演。2013年2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第二十七次理事會通過推廣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決定草案。2016年5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日益引起世界關注,中國經驗為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借鑒。
中國環境好了,世界將會受益;世界清潔美麗,也是中國的福祉。中國始終做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致力於“讓人人都享有綠水青山”。中國已批准加入30多項與生態環境有關的多邊公約或議定書。在蒙特利爾議定書框架下,中國累計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超過27萬噸,佔發展中國家淘汰量的一半以上。今年5月,中國環保部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聯盟,旨在為飽受荒漠化困擾的相關國家提供生態治理與荒漠化防治經驗。
《美國經濟學與社會學雜誌》主編克利福德·柯布指出,中國走過的發展道路完全不同於歐美國家。歐美國家為保護“自己的環境”,把高污染工廠輸出到發展中國家,而中國不僅自己面對和解決困難,還在為其他國家提供樣板。
“種下綠色,就能收穫美麗;種下希望,就能收穫未來。”塞罕壩林場第一批建設者的話,道出了追求綠色發展者的初心。秉持綠色發展理念的新時代中國,正在將綠色發展的種子向世界播撒。中國正在與世界攜手,讓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更加清潔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