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
中國青年報訊: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的一道道文化大餐,讓人讚嘆不已,余味悠長。
蘇州山塘街小橋流水,盡顯江南水鄉之美;無錫北倉門仿佛穿越時光,再現民族工商業的繁榮;揚州486非遺聚集區,讓人驚嘆于工匠們的專注和敬業;淮安清江浦“紅燈十里帆檣滿”,漕運重鎮重現繁華景象……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開鑿最早、工程量最大的古代運河。西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在揚州開鑿邗溝,溝通了長江、淮河兩大水系,開啟了大運河先河。隋煬帝貫通運河至洛陽,元代取直運河直達北京,大運河不斷延伸,全長達1797公里。
大運河也是一條滿載民族文化的河流。2014年,京杭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27個城市列入遺産名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産中最大的巨型文化線路遺産。
打造運河生態長廊
站在淮安水上立交大橋上,極目遠望,灌溉總渠與運河交匯,淮河從運河下方的涵洞奔流而過,運河上船隻來往穿梭。
據淮安水利部門負責人介紹,1998年運河從三級航道改為二級航道,以前只能跑十幾噸的船,現在大運河江蘇段實現了千噸級船舶全線通航。
淮陰師範學院副教授李德楠長期研究大運河,他認為,大運河是南北融合的戰略通道,也是南北經濟均衡發展的平衡器。
在如今的江蘇省,大運河仍然是交通運輸和南水北調工程的“黃金水道”,常年有13個省、市的兩萬餘艘船舶航行,既為蘇北地區輸送水源,更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主要輸水通道。
據江蘇省交通廳統計,2016年,京杭大運河江蘇段全線貨物運輸量近4億噸,佔全省水路運輸量的一半,佔綜合運輸量的20%,一年可節約運輸成本近200億元。
如今,大運河北連京津冀,南接長三角、“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發展區,西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東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一帶一路”的橋梁和紐帶。
近年來,江蘇省以大運河申遺為抓手,在抓水利、航運建設的同時,加強生態建設,打造運河生態長廊。
太湖實施最嚴格的環保政策,洪澤湖濕地退漁還濕,江蘇省制定實施“一湖一策”生態環境保護方案。
江蘇省環保廳副廳長陳志鵬介紹説:“在大運河沿線全面落實‘河長制’和‘斷面長制’,開展水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全面消除劣于Ⅴ類的國考和省考斷面,水質已經達到Ⅲ類。”
目前,大運河江蘇段沿線8市已建成水利風景區89家、水美鄉鎮90多家、水美鄉村700多家,蘇州、無錫、揚州、徐州市已創建成為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