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生態扶貧是生態保護與精準脫貧的有機結合,正處在“三大攻堅戰”的交匯點上。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堅持保護生態,加強生態扶貧,推進綠色發展,讓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綠水青山成為當地群眾可用可享的金山銀山,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永續保護綠水青山,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
讓綠水青山成為可用可享的金山銀山,是永續保護綠水青山基本保障
人的需求是分層次的,只有最基本的要求達到之後, 才會有更高的追求。山水林田湖草本身是自然,但欣賞自然的活動是文化。綠水青山,是一種自然之美,同時也是一種主觀審美。人在連飯都吃不飽的時候,青山綠水可能更會被看成“窮山惡水”。只有在解決溫飽之後、在擺脫了生存壓力之後,人們才會在心理和精神上感受和欣賞綠水青山之美,並進而有意識地去保護這種美。
當然,在沒有解決基本生存問題的情況下,政府也可以通過外部的強制力讓人們去保護。但這一過程,往往要付出較高的社會成本和行政成本。而且,這種保護終究是被動的,也是不可靠的,不能長久。
從全國來説,當前生態環境好的地方,往往都位於生態紅線保護區、重點生態功能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甚至貧困地區, 即“老、少、邊、窮”地區。從國家的全局利益來説,這些地區保護好生態環境,維護好生態安全,就是對全國最好的貢獻。然而, 綠水青山雖然好,但不能當飯吃, 人不能守著綠水青山過苦日子、窮日子。“美麗而貧困”的日子, 是不能讓人甘心的。實踐證明,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考慮當地的民生問題。只講保護而不計民生, 保護工作肯定搞不好。為了永續保護綠水青山,必須把這些地區作為扶貧攻堅、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戰場,必須夯實當地群眾的經濟基礎,從而賦予當地保護綠水青山的永久性的、內在的動力。
因此,要堅持“要美麗也要富裕,要生態也要小康”的理念, 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加快推進生態扶貧、脫貧。要把生態保護與改善民生有機結合,積極探索讓生態效益變成經濟效益、讓生態優勢變成發展優勢的發展路徑, 促進美麗與富裕高度統一,增加當地群眾的收入,讓綠水青山成為老百姓可用可享的金山銀山,借力綠水青山助推老百姓“拔窮根”“摘窮帽”,實現從“綠色的貧困”到“美麗的富饒”的新跨越,讓生態紅利惠及貧困地區群眾,讓生態成果全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