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訊:坐落于黎母山和鸚哥嶺之間的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寒村不再藏于深閨,成為了遊客流連忘返的“天上什寒”,海南越來越多的風景變為景點,成為點綴全域大景區的滿天繁星;往返海南的一批國內外新航線陸續開通,一艘艘國際郵輪紛紛經停三亞鳳凰島國際郵輪港,外國遊客的身影多了起來,海南旅遊“朋友圈”互動頻繁……
黨的十八大以來,旅遊業進入加快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和轉型升級的關鍵期。近年來,海南省委、省政府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對海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為指引,充分發揮生態環境、經濟特區、國際旅遊島“三大優勢”,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旅遊産業發展成效顯著——2017年接待入境遊客人數首次突破100萬人次,預計海南省全年接待遊客6743.9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將突破800億元。
“作為海南現代服務業龍頭産業,旅遊業的發展、世界一流旅遊目的地打造,需要堅定不移的改革開放。”海南省旅遊委主任孫穎表示。
搶抓機遇——旅遊規劃和政策逐步配套
“我國旅遊業改革創新的試驗區”的戰略定位,要求海南在旅遊業發展方面敢闖敢試、敢為人先,這是海南發展的需要,也是特區人應有的擔當。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後動。
抓住旅遊産業是綜合性産業這一顯著特徵,海南省政府成立了省推動旅遊産業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和省旅遊市場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等,充分發揮了統籌協調旅遊産業發展的作用;
堅持頂層設計、規劃先行,科學設計好引領發展的“導航儀”和“施工圖”,海南省先後出臺了旅遊業“十三五”規劃、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全域旅遊規劃、“十三五”旅遊扶貧規劃、旅遊廁所與旅遊標識標牌規劃等一批旅遊規劃,精準描繪出海南旅遊業發展的新路徑;
在發展重點上,先後實施《海南省提高旅遊國際化水準和促進入境旅遊發展實施方案》《海南省人民政府關於提升旅遊産業發展品質和水準的若干意見》和支持入境旅遊發展、民航客運、郵輪旅遊3個獎勵辦法,實現政策與産業的共振,2017年海南省迎來了年入境遊客量突破100萬人次的歷史性時刻……
“要充分發揮海南生態環境和政策優勢,積極承接國內外需求,加快創建全域旅遊示範省,落實‘國際旅遊島+’行動計劃,‘點、線、面’全方位推進,全面提高旅遊等服務業供給品質……”省第七次黨代會對“高水準發展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戰略明確,規劃得當,路徑清晰,一個旅遊業發展的全新版圖躍然眼前。
全域聯動——加快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6年,海南被確定為全國首個“全域旅遊創建示範省”。抓住率先在全國開展省域“多規合一”改革的契機,海南把全島作為一個大景區來規劃建設。
這是匠心,更是行動。
一年多來,海南以“點、線、面”入手,全面啟動全域旅遊創建工作,全面貫徹五大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為全國探索經驗、作出示範的同時,形成了旅遊産業發展的合力,有效促進海南旅遊轉型升級。
日月同輝滿天星,全省處處是景區。博鰲、潭門、福山、龍樓等結合了自然和人文稟賦的風情小鎮與各大景區交相輝映;北仍村、什寒村、中廖村等美麗鄉村成片開花,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姿。
遊客的需求,需要靠産品體系優化來迎合,海南省在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下功夫,動真格,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從景區到鄉村,從濱海到山區,豐富多彩的旅遊産品承接著遊客們的個性化需求。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駕車去瓊海市加腦村品嘗五色飯、看一場苗族歌舞,或是去儋州訪古尋幽、品東坡文化,再去五指山體驗熱帶雨林的神奇美麗。鄉村遊、康養遊、婚慶遊、低空飛行讓人們的假期更加豐富多彩。
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得旅遊與文化、農業、體育等産業深度融合、同頻共振,為海南省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和巨大活力。
全面提升——旅遊管理體制機制創新深入推進
一手抓發展,一手抓規範。針對發展中的癥結問題,海南逐一尋求破解之道。
海南省在加大對旅遊市場違法違規行為查處力度的同時,不斷健全和調整旅遊管理體制機制,于2015年10月在三亞成立全國首支旅遊警察隊伍。自設立旅遊警察以來,三亞不斷創新治理機制、大膽實行重典治旅,曾一度令三亞煩惱的旅遊亂象,逐步得到凈化。
數據顯示,三亞旅遊市場欺客宰客等達到立案、行政或刑事處罰的惡性案件,從2014年的33宗,下降到2015年的10宗、2016年的8宗。三亞市旅遊訴訟案件呈斷崖式下降,從2013年的159起,下降至2016年的2起。“計程車管理有序,明碼標價無宰客,景區整潔秩序好,是一個值得再來玩的地方。”雲南遊客常進為三亞美麗的熱帶濱海風光和熱情的旅遊服務點讚。
截至目前,已有海口、三亞、儋州、文昌、萬寧、瓊海、東方、澄邁等14個市縣成立旅遊警察支(大)隊,全省旅遊執法工作新格局逐步形成。
海南省創新旅遊綜合管理和綜合執法的“1+3”模式受到國家有關部委表揚、全國點讚學習,“海南經驗”走向全國。(記者 趙優 謝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