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訊:保護江河湖泊,事關人民群眾福祉,事關中華民族長遠發展。中央全面推行河長制,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是維護河湖健康生命的治本之策。2003年,浙江省長興縣在全國率先實行河長制。十多年來,浙江不斷健全完善河長制體系,傾全力治水、管水、護水,改善了生態環境,蓄積了發展動力,贏得了百姓點讚,畫出了美麗浙江的最大同心圓。作為探索河長制的先行地,浙江的實踐對其他地區推行河長制具有借鑒意義。近日,光明日報調研組前往湖州、衢州、杭州等地,通過座談訪談、實地查看等方式,與地方幹部群眾進行面對面交流,對浙江實行河長制的創新性做法和經驗進行了深入調研。
深冬時節,衢州開化錢江源。站在馬金溪畔,放眼望去,群山如黛,綠樹成陰;溯溪而上,不時有白鷺掠過水面,溪中游魚細石清晰可見……山光水色交相輝映,美麗詩意的自然畫境,令人流連忘返。
從錢江源頭到東海之濱,從太湖南岸到甌江之畔,水是浙江最為靈動的韻腳,更是浙江人不懈守護的對象。
江南水鄉,河湖縱橫,浙江全省有8萬多條河流。自2003年探索實行河長制至今,浙江已經形成了“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的組織體系,把治水從河流延伸覆蓋到所有水體,不斷推進治水向全面縱深擴展,營造了全民治水護水的良好氛圍,有效促進了水環境品質的改善。統計數據顯示,至2017年11月底,浙江地表水省控斷面Ⅲ類水以上佔81%,全省已消滅劣Ⅴ類水質斷面,大江大河的水質總體優良,生態環境品質公眾滿意度由2013年的57.6%提升到87.2%。在環保部近日公佈的水十條考核中,浙江拔得頭籌。
河長制,“逼”出來的創新
地處太湖流域的湖州長興縣,境內河網密布,水系發達,有547條河流、35座水庫、386座山塘。得天獨厚的水資源稟賦,造就了長興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的文化特質。但在20世紀末,這個山水城市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不可承受之重”,污水橫流、黑河遍佈成為長興人的“心病”。
“雖然經濟發展了,但河湖變黑了,水源地污染了,沒有乾淨水吃了。那時候,幹部群眾很焦慮,大家都在思考著怎麼辦。”談起當年的情景,長興第一任縣級河長、政協原主席金樹雲至今記憶猶新。
2003年,長興為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在衛生責任片區、道路、街道推出了片長、路長、里弄長,責任包乾制的管理讓城區面貌煥然一新。當年10月,縣委辦下發文件,在全國率先對城區河流試行河長制,由時任水利局、環衛處負責人擔任河長,對水系開展清淤、保潔等整治行動,水污染治理效果非常明顯。
包漾河是長興的飲用水源地,當時周邊散落著噴水織機廠家,污水直排河裏,威脅著飲用水的安全。為改善飲用水源水質,2004年,時任水口鄉鄉長被任命為包漾河的河長,負責噴水織機整治、河岸綠化、水面保潔和清淤疏浚等任務。河長制經驗向農村延伸後,逐步擴展到包漾河周邊的渚山港、夾山港、七百畝鬥港等支流,由行政村幹部擔任河長。2008年,長興縣委下發文件,由四位副縣長分別擔任4條入太湖河道的河長,所有鄉鎮班子成員擔任轄區內的河道河長,由此縣、鎮、村三級河長制管理體系初步形成。
長興發展中遇到的河湖污染問題,浙江其他地區也同樣遇到。自2008年起,湖州、衢州、嘉興、溫州等地陸續試點推行河長制。
“溫州模式”曾享譽全國,但産業走了出去,污染卻留了下來,民間環保的覺醒,讓水環境成為民眾的最大關切。2013年,有網友發微博稱:“瑞安市仙降街道橡膠廠基地工業污染非常嚴重,污水直接排入河流,環保局長要敢在河裏游泳20分鐘我拿出20萬元。”霎時間,“環保局長被懸賞下河游泳”,成為網絡熱詞和輿論焦點。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2013年,浙江出臺了《關於全面實施“河長制”進一步加強水環境治理工作的意見》,明確了各級河長是包乾河道的第一責任人,承擔河道的“管、治、保”職責。從此,肇始於長興的河長制,走出湖州,走向浙江全境,逐漸形成了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架構。2016年年底,中央下發《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在全國推廣浙江等地的河長制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