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 浙江怎麼幹

2018-02-26 11:23:17  來源:浙江日報  責編:陳晨

  浙江日報訊:新春伊始,萬象更新。2月24日召開的浙江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再次吹響了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號角。從山村到海島,從田頭到山間,浙江鄉野志氣滿溢、蓄勢待發。

  浙江,是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的重要發源地。15年來,由“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到高水準建設美麗鄉村的接續發力,為浙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基礎、贏得了先機。面對新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機遇和使命,全省各地如何提高政治站位、拓展戰略視野、強化使命擔當,以更高標準、更高品質走好鄉村振興特色發展之路,不斷滿足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本報記者連線浙江省“三農”幹部,聽他們暢談鄉村振興,浙江怎麼幹。

  聽浙江省“三農”幹部談——

  鄉村振興,浙江怎麼幹

  把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進行到底

  浙江農村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鮮活的改革史。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重塑城鄉關係、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的關鍵一招,更是新時代我們黨在農村開展的一場全面、系統、深刻的改革。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我省“三農”幹部紛紛表示,要繼續高舉改革大旗,扛起改革擔當,把改革強省的導向落實到“三農”工作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加強頂層設計和改革落地,著力解決農村改革碎片化問題,真正讓農村資源要素活化起來,讓廣大農民積極性和創造性迸發出來,讓全社會支農助農興農力量匯聚起來。

  “40年前,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從農村起步。現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更要將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進行到底,加強鄉村振興制度供給。”寧海縣農辦主任田仲啟説,“信心滿滿卻又責任重大。”

  2018年伊始,寧海就已完成一項重要改革,全縣427個村社股份制改革工作基本完成,股權證頒發到位,居民、農民憑藉權證就能享受村集體分紅等相應權益,股權還可繼承或在本村流通交易。

  “目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和宅基地使用權改革工作也正在開展。通過‘確權、賦權、活權’,農村沉睡資産變成活資本。這給農民吃了定心丸,也給農村發展打了強心針。”田仲啟説。

  背山靠海,有著海的靈氣和山的沉穩,寧海人善於將改革的精神,融入到農村發展的方方面面。田仲啟告訴記者,早在2014年,寧海就開始探索鄉村治理新機制,推行小微權力規範化運行,梳理出臺了《寧海縣村務工作權力清單36條》。在“36條”保駕護航下,寧海村莊建設不斷規範,各村村監會直接參與村級項目的招投標監督,還為縣裏節約資金2600余萬元。

  “邁入鄉村振興新時代,更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不斷激活農村發展新活力。”田仲啟説,接下去,寧海將以“最多跑一次”為引領,不斷深化涉農資金整合改革、農村産權制度改革、“三位一體”農合聯改革等,激活市場、要素、主體,同時創新鄉村治理體系,做深做透“36條”文章,讓廣大農村成為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美麗家園。

  德清縣委副書記敖煜新告訴記者,德清目前擁有60項省級以上改革試點,其中半數以上是“農”字號改革,“新土改、新金改、新戶改等體制機制創新,為鄉村振興創造了新空間、新活力和新動能。”但對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德清仍有短板。

  敖煜新認為,農民自身素質提升問題已迫在眉睫。儘管城鄉融合度已經較高,但在鄉風文明和鄉村治理上,德清有責任做得更好,“今後要積極培育農村文明新風尚,不斷提高農民文明素質,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動鄉村振興走在全省前列。”

  農業要綠、農村要美、農民要富,德清已繪製藍圖。“目前,德清城鄉居民收入比僅為1.69:1,這為鄉村振興打下很好的基礎。”敖煜新説,德清將突出城鄉融合發展的改革導向,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集成示範試點,全力打造鄉村振興先行區,力爭到2020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突破200萬元,80%的村莊建設成為A級景區。

  引領鄉村振興的

  時代浪潮

  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然吹響,這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

  如何破解人、地、錢的難題,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嵊泗縣農辦主任洪光裕説:“海島縣要實現鄉村振興,更要解決好人、地、錢的問題。尤其是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率先破題‘錢從哪來’,創出自己的特色。”

  美麗的嵊泗,蒼茫東海上的一顆明珠,2017年成功入選全省第二批美麗鄉村示範縣。如同其他偏遠地區,嵊泗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也面臨資金短缺的制約。這些年,嵊泗在投入兩億元政府資金建設美麗鄉村、全域打造海上花園的同時,還通過“政銀保”等農村金融的創新,為農戶提供低息貸款服務,助力低收入農戶增收,推動漁家樂和民宿産業的發展。

  洪光裕認為,鄉村振興還要突出特質發展。為改變海島縣大量漁農民依靠旅遊業的單一發展模式,嵊泗將在“一島一韻,一村一品”建設的基礎上,重點抓好“一村一業”建設,豐富農村産業形態,努力讓每個村莊變得不平凡。

  為農村創業者推出“先鋒貸”、為偏遠山區送去家門口的金融服務、為農業小微企業送資金……在台州市副市長鄭敏強看來,在解決鄉村振興“錢從哪來”的問題上,一套農村金融服務的“台州模式”已然形成。

  台州,這個中國民營經濟重要發源地,也是國家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試驗區。近年來,台州通過深入實施農民普惠金融提升工程,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完善抵押擔保機制,創新農村金融産品和服務,破解農民貸款難、貸款貴問題。

  “一個口碑極佳的村民,不用任何擔保、資産抵押,便能獲得授信貸款。”鄭敏強説,目前台州已連續5年實現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貸款戶數、申貸獲得率“三個不低於”目標。至2017年三季度末,台州涉農貸款餘額1567.04億元,佔各項貸款餘額的25.87%。

  鄭敏強對記者説,台州輝煌的民營經濟,就是從農村起步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台州要深入對接民營經濟創新發展,以市場化的理念、抓工業的力度,持續做大做強農村經濟。

  “鄉村進步明顯,問題依然存在。”淳安縣農辦主任方海珍給出一個數字,2017年底,淳安縣常年外出務工人數佔農村人口總數的38%以上,“讓綠水青山更好地轉化為金山銀山,必須重視‘人’的問題。”

  2017年初,淳安開始實施“百源經濟”發展戰略,即財政撥付8000萬元資金,先行啟動10條縣級“百源經濟”示範源建設,沿著每條源頭溪流,沿岸村莊分兩年實施環境整治、公共服務和産業配套,打造農村特色産業帶,推動鄉村振興、人員返鄉、農民致富。

  “由於基礎設施的完善、公共服務的提升、産業政策的保障,不少大學生返鄉創業,很多企業家前來投資,首年4600萬元投入已撬動4億多元社會資本。”方海珍説,返鄉人員帶來的項目,不僅盤活了山村資源,也讓農民生活紅火起來。

  “淳安將繼續完善返鄉創業體制機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補齊公共服務短板,不斷優化農村環境。”方海珍告訴記者,縣裏還將首次表彰新農人,“讓他們既有創業的成就感,也有建設家鄉的榮譽感。鄉村振興,終究要靠留在鄉村的人和願意到鄉村的人。”

  攻克關鍵難題,創出浙江特色,這是我省“三農”幹部的共識。他們認為,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中,浙江有基礎、有條件、也有責任走在前列,引領這場中國鄉土的深刻變革。

  一切為了農民群眾的

  獲得感

  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我省“三農”幹部認為,要堅持富民為本、富民為先,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品質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農民群眾過上更加富裕的好日子。

  衢江區農辦主任金仕建告訴記者,近年來衢江多措並舉,通過産業扶貧、發展農家樂、農民培訓促轉型強村富民。一組數據,體現了衢州農民群眾日益強烈的獲得感:2017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25元,全市低收入農戶可支配收入增長16.5%,增幅均位列全省前茅。

  作為全省扶貧健康保險試點縣區,衢江尤為關注低收入群體的增收致富。金仕建説,2017年衢江將新認定的低收入農戶作為參保對象,以扶貧資金出資為低收入農戶購買商業重大疾病及意外風險保障,通過大數據比對、上門服務、統一支付等方法,讓低收入農戶“不用跑、零成本”享受國家扶貧政策。目前,已為1430戶低收入農戶支付扶貧健康保險賠付款318.32萬元。

  “衢江還將建立低收入農戶動態管理制度,加強産業幫扶、就業幫扶、搬遷幫扶、金融幫扶,組建來料加工協會及資金互助會,開展生態搬遷試點,確保到2020年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000元。”金仕建説,這是衢江打贏低收入農戶增收攻堅戰的重要舉措,“不能讓任何一個人在全面小康中掉隊。”

  “習總書記説,人民的力量一旦被激發出來,就成為改天換地的偉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鬚髮揮農民群體的主動性、參與性、創造性,帶著他們共建美麗家園。”景寧畬族自治縣農辦主任王慶説,畬鄉正在創建的“景寧600”富民強村三年行動計劃,就是要將單家獨戶的“山哈”們擰成一股繩,與山外廣闊的市場相銜接。

  什麼是“景寧600”計劃?王慶説:“縣區境內千米以上的高山就有779座,一直以來,農産品難以連片生産,對於種植産品的適宜度也有很高要求。為將劣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縣裏提出‘景寧600’品牌概念,即主推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綠色無公害農産品。”

  “我們將啟動建設一批600米海拔以上的示範引領基地,形成具有山區特色和品質優勢、一定規模又能兼顧小農生産的‘景寧600’精品農産品體系。”王慶説,目前已確定高山蔬菜、綠色畜牧業等16個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主體,就是景寧的畬民和山民。”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文成縣,農村人口占比80%,是名副其實的“大農村”。近年來,文成通過大力推動農旅融合、深化農村産權制度改革,調動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文成縣副縣長劉雲説:“農民不能只做看客,要充分發揮他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

  讓川村,位於文成縣西坑畬族鎮,曾是個不起眼的小山村。短短幾年間,它已蝶變為鄉村遊的熱門地。原先年輕村民大多外出打工,如今紛紛返鄉興辦農家樂。村民司空見慣的古樸民居、祠堂牌坊、畬族風情,如今都煥發出獨具特色的魅力。

  這是山區文成鄉村振興的一個生動縮影,背後離不開以農民為核心的種種改革舉措。劉雲介紹説,這些年,文成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扶持壯大茶葉、楊梅、高山蔬菜等優勢主導産業,擴大中華蜜蜂等特色農産品規模,讓在家農民致富有路,在外農民安心創農業;打造“文成原農”區域公共品牌,搭建農村電商平臺,為農民解決銷路難題……“説到底,要讓農民更有滿意感、幸福感、獲得感!”他説。(把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進行到底

  浙江農村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鮮活的改革史。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重塑城鄉關係、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的關鍵一招,更是新時代我們黨在農村開展的一場全面、系統、深刻的改革。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我省“三農”幹部紛紛表示,要繼續高舉改革大旗,扛起改革擔當,把改革強省的導向落實到“三農”工作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加強頂層設計和改革落地,著力解決農村改革碎片化問題,真正讓農村資源要素活化起來,讓廣大農民積極性和創造性迸發出來,讓全社會支農助農興農力量匯聚起來。

  “40年前,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從農村起步。現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更要將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進行到底,加強鄉村振興制度供給。”寧海縣農辦主任田仲啟説,“信心滿滿卻又責任重大。”

  2018年伊始,寧海就已完成一項重要改革,全縣427個村社股份制改革工作基本完成,股權證頒發到位,居民、農民憑藉權證就能享受村集體分紅等相應權益,股權還可繼承或在本村流通交易。

  “目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和宅基地使用權改革工作也正在開展。通過‘確權、賦權、活權’,農村沉睡資産變成活資本。這給農民吃了定心丸,也給農村發展打了強心針。”田仲啟説。

  背山靠海,有著海的靈氣和山的沉穩,寧海人善於將改革的精神,融入到農村發展的方方面面。田仲啟告訴記者,早在2014年,寧海就開始探索鄉村治理新機制,推行小微權力規範化運行,梳理出臺了《寧海縣村務工作權力清單36條》。在“36條”保駕護航下,寧海村莊建設不斷規範,各村村監會直接參與村級項目的招投標監督,還為縣裏節約資金2600余萬元。

  “邁入鄉村振興新時代,更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不斷激活農村發展新活力。”田仲啟説,接下去,寧海將以“最多跑一次”為引領,不斷深化涉農資金整合改革、農村産權制度改革、“三位一體”農合聯改革等,激活市場、要素、主體,同時創新鄉村治理體系,做深做透“36條”文章,讓廣大農村成為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美麗家園。

  德清縣委副書記敖煜新告訴記者,德清目前擁有60項省級以上改革試點,其中半數以上是“農”字號改革,“新土改、新金改、新戶改等體制機制創新,為鄉村振興創造了新空間、新活力和新動能。”但對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德清仍有短板。

  敖煜新認為,農民自身素質提升問題已迫在眉睫。儘管城鄉融合度已經較高,但在鄉風文明和鄉村治理上,德清有責任做得更好,“今後要積極培育農村文明新風尚,不斷提高農民文明素質,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動鄉村振興走在全省前列。”

  農業要綠、農村要美、農民要富,德清已繪製藍圖。“目前,德清城鄉居民收入比僅為1.69:1,這為鄉村振興打下很好的基礎。”敖煜新説,德清將突出城鄉融合發展的改革導向,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集成示範試點,全力打造鄉村振興先行區,力爭到2020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突破200萬元,80%的村莊建設成為A級景區。

  引領鄉村振興的

  時代浪潮

  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然吹響,這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

  如何破解人、地、錢的難題,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嵊泗縣農辦主任洪光裕説:“海島縣要實現鄉村振興,更要解決好人、地、錢的問題。尤其是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率先破題‘錢從哪來’,創出自己的特色。”

  美麗的嵊泗,蒼茫東海上的一顆明珠,2017年成功入選全省第二批美麗鄉村示範縣。如同其他偏遠地區,嵊泗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也面臨資金短缺的制約。這些年,嵊泗在投入兩億元政府資金建設美麗鄉村、全域打造海上花園的同時,還通過“政銀保”等農村金融的創新,為農戶提供低息貸款服務,助力低收入農戶增收,推動漁家樂和民宿産業的發展。

  洪光裕認為,鄉村振興還要突出特質發展。為改變海島縣大量漁農民依靠旅遊業的單一發展模式,嵊泗將在“一島一韻,一村一品”建設的基礎上,重點抓好“一村一業”建設,豐富農村産業形態,努力讓每個村莊變得不平凡。

  為農村創業者推出“先鋒貸”、為偏遠山區送去家門口的金融服務、為農業小微企業送資金……在台州市副市長鄭敏強看來,在解決鄉村振興“錢從哪來”的問題上,一套農村金融服務的“台州模式”已然形成。

  台州,這個中國民營經濟重要發源地,也是國家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試驗區。近年來,台州通過深入實施農民普惠金融提升工程,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完善抵押擔保機制,創新農村金融産品和服務,破解農民貸款難、貸款貴問題。

  “一個口碑極佳的村民,不用任何擔保、資産抵押,便能獲得授信貸款。”鄭敏強説,目前台州已連續5年實現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貸款戶數、申貸獲得率“三個不低於”目標。至2017年三季度末,台州涉農貸款餘額1567.04億元,佔各項貸款餘額的25.87%。

  鄭敏強對記者説,台州輝煌的民營經濟,就是從農村起步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台州要深入對接民營經濟創新發展,以市場化的理念、抓工業的力度,持續做大做強農村經濟。

  “鄉村進步明顯,問題依然存在。”淳安縣農辦主任方海珍給出一個數字,2017年底,淳安縣常年外出務工人數佔農村人口總數的38%以上,“讓綠水青山更好地轉化為金山銀山,必須重視‘人’的問題。”

  2017年初,淳安開始實施“百源經濟”發展戰略,即財政撥付8000萬元資金,先行啟動10條縣級“百源經濟”示範源建設,沿著每條源頭溪流,沿岸村莊分兩年實施環境整治、公共服務和産業配套,打造農村特色産業帶,推動鄉村振興、人員返鄉、農民致富。

  “由於基礎設施的完善、公共服務的提升、産業政策的保障,不少大學生返鄉創業,很多企業家前來投資,首年4600萬元投入已撬動4億多元社會資本。”方海珍説,返鄉人員帶來的項目,不僅盤活了山村資源,也讓農民生活紅火起來。

  “淳安將繼續完善返鄉創業體制機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補齊公共服務短板,不斷優化農村環境。”方海珍告訴記者,縣裏還將首次表彰新農人,“讓他們既有創業的成就感,也有建設家鄉的榮譽感。鄉村振興,終究要靠留在鄉村的人和願意到鄉村的人。”

  攻克關鍵難題,創出浙江特色,這是我省“三農”幹部的共識。他們認為,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中,浙江有基礎、有條件、也有責任走在前列,引領這場中國鄉土的深刻變革。

  一切為了農民群眾的

  獲得感

  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我省“三農”幹部認為,要堅持富民為本、富民為先,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品質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農民群眾過上更加富裕的好日子。

  衢江區農辦主任金仕建告訴記者,近年來衢江多措並舉,通過産業扶貧、發展農家樂、農民培訓促轉型強村富民。一組數據,體現了衢州農民群眾日益強烈的獲得感:2017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25元,全市低收入農戶可支配收入增長16.5%,增幅均位列全省前茅。

  作為全省扶貧健康保險試點縣區,衢江尤為關注低收入群體的增收致富。金仕建説,2017年衢江將新認定的低收入農戶作為參保對象,以扶貧資金出資為低收入農戶購買商業重大疾病及意外風險保障,通過大數據比對、上門服務、統一支付等方法,讓低收入農戶“不用跑、零成本”享受國家扶貧政策。目前,已為1430戶低收入農戶支付扶貧健康保險賠付款318.32萬元。

  “衢江還將建立低收入農戶動態管理制度,加強産業幫扶、就業幫扶、搬遷幫扶、金融幫扶,組建來料加工協會及資金互助會,開展生態搬遷試點,確保到2020年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000元。”金仕建説,這是衢江打贏低收入農戶增收攻堅戰的重要舉措,“不能讓任何一個人在全面小康中掉隊。”

  “習總書記説,人民的力量一旦被激發出來,就成為改天換地的偉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鬚髮揮農民群體的主動性、參與性、創造性,帶著他們共建美麗家園。”景寧畬族自治縣農辦主任王慶説,畬鄉正在創建的“景寧600”富民強村三年行動計劃,就是要將單家獨戶的“山哈”們擰成一股繩,與山外廣闊的市場相銜接。

  什麼是“景寧600”計劃?王慶説:“縣區境內千米以上的高山就有779座,一直以來,農産品難以連片生産,對於種植産品的適宜度也有很高要求。為將劣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縣裏提出‘景寧600’品牌概念,即主推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綠色無公害農産品。”

  “我們將啟動建設一批600米海拔以上的示範引領基地,形成具有山區特色和品質優勢、一定規模又能兼顧小農生産的‘景寧600’精品農産品體系。”王慶説,目前已確定高山蔬菜、綠色畜牧業等16個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主體,就是景寧的畬民和山民。”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文成縣,農村人口占比80%,是名副其實的“大農村”。近年來,文成通過大力推動農旅融合、深化農村産權制度改革,調動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文成縣副縣長劉雲説:“農民不能只做看客,要充分發揮他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

  讓川村,位於文成縣西坑畬族鎮,曾是個不起眼的小山村。短短幾年間,它已蝶變為鄉村遊的熱門地。原先年輕村民大多外出打工,如今紛紛返鄉興辦農家樂。村民司空見慣的古樸民居、祠堂牌坊、畬族風情,如今都煥發出獨具特色的魅力。

  這是山區文成鄉村振興的一個生動縮影,背後離不開以農民為核心的種種改革舉措。劉雲介紹説,這些年,文成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扶持壯大茶葉、楊梅、高山蔬菜等優勢主導産業,擴大中華蜜蜂等特色農産品規模,讓在家農民致富有路,在外農民安心創農業;打造“文成原農”區域公共品牌,搭建農村電商平臺,為農民解決銷路難題……“説到底,要讓農民更有滿意感、幸福感、獲得感!”他説。( 鄧國芳 胡 蕓 沈晶晶 黃珍珍 肖淙文)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