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綠水共為鄰

2018-03-01 09:40:27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這是昔日荒漠塞罕壩無比淒涼的景象;“藍天白雲遊,綠野無盡頭”,這是如今綠洲塞罕壩萬頃怡人的美景。河北塞罕壩林場幾代建設者們,艱苦奮鬥、拼搏奉獻,創造了沙漠變綠洲的人間奇跡,被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授予“地球衛士獎”。塞罕壩從荒原到林海的巨大變化,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成功範例。

  建設生態文明是千年大計,功在當代,利在韆鞦。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美麗”作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鬥目標之一,並對“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規劃了清晰的路線圖,為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中國指明瞭努力方向。

  一、綠色是新時代發展的底色

  綠色,常被喻為生命色、自然色。綠色發展,從根本上説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破壞自然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最終傷及的是人類自身。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告誡人們:“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一個多世紀以來,無數的環境事件深刻印證了這個警示。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堅決向污染宣戰,相繼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解決了一批重大環境問題,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展順利,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環境狀況得到改善,“國家顏值”越來越高,綠色發展按下快進鍵,美麗中國建設駛入快車道。

  同時要看到,目前我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任重而道遠。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推進。

  完善綠色經濟體系。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發展是硬道理,綠色是硬要求。推進綠色發展,必須加快建立綠色生産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切實改變過多依賴增加物質資源消耗、過多依賴規模粗放擴張、過多依賴高能耗高排放産業的發展模式,從源頭上推動經濟實現綠色轉型,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新發展道路。

  構建綠色創新體系。綠色發展,離不開技術引領、金融支撐,需要綠色技術和綠色金融“雙輪創新驅動”。我們將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創新與環境保護深度融合,發展綠色金融,開發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綠色金融産品,加強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藝的開發與利用,發展壯大節能環保産業、清潔生産産業、清潔能源産業,加快形成新型生態産業體系。

  建立綠色能源體系。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佔全球總量的24%,已成為世界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今後,我們將繼續推進能源生産和消費革命,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地熱能,安全高效發展核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降低能耗、物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推進綠色發展,需要全社會同呼吸、共奮鬥,需要每一個人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必須在全社會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每個人的一小步,都是邁向美麗中國的一大步。

  解讀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迫切要求

  李幹傑(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部長):當前,人民群眾的需求結構發生深刻變化,過去“盼溫飽”“求生存”,現在“盼環保”“求生態”,環境美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內涵。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與更多優質生態産品的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突出,成為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才能有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