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丨蘇州工業園構建創新生態圈

2018-03-06 11:22:39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人民日報訊:2月26日,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總裁布魯斯·斯蒂爾曼博士在江蘇蘇州被授予“蘇州市科技合作貢獻獎”。作為率先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的園區,蘇州工業園區這些年開放創新成果豐碩。

  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徐惠民説,蘇州工業園區立區之始,便以創新為驅動,以冷泉港為代表的研發和學術機構的入駐,幫助園區構建更為豐富的創新圈,也體現了蘇州工業園區開放創新示範的成果。布魯斯·斯蒂爾曼説,下一步冷泉港與園區將在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準上開展合作,共同推動蘇州、中國乃至亞太地區生命科學領域的技術創新。

  除冷泉港亞洲外,園區還集聚了牛津大學—蘇州先進研究中心、哈佛大學韋茨創新中心、微軟蘇州研發中心、西門子蘇州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近500家,園區國際化程度日漸提升,創新創業氛圍日趨濃厚。

  12名諾獎得主到蘇州演講

  冷泉港實驗室被譽為“世界生命科學的聖地與分子生物學的搖籃”,2007年,冷泉港實驗室與蘇州工業園區簽署了共建會務中心的協議。

  2010年4月,冷泉港亞洲會議中心在園區正式啟用。2015年2月,冷泉港實驗室又進一步擴大與蘇州工業園區的合作,在蘇州工業園區設立了冷泉港實驗室DNA學習中心。作為冷泉港實驗室DNA學習中心在亞洲地區最大的合作項目,學習中心已經在蘇州地區成為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青少年生命科學教育基地。

  經過8年多的運營,冷泉港亞洲已被公認為亞太地區學術品質最高、涵蓋領域最廣、年會務量最大的生命科學交流平臺。冷泉港亞洲負責人季茂業介紹,自2010年4月冷泉港亞洲正式啟動以來,共舉辦100余場高端學術會議,邀請的演講嘉賓均是活躍在國際科學最前沿的知名學者和學科帶頭人,包括12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7名是在蘇州冷泉港會場公開發表獲獎研究後才榮獲這一最高榮譽的。另外,冷泉港亞洲還將300多位各國科學院院士,活躍在世界前100名的精英大學1500名教授,6500名最具前途的青年科學家邀請到蘇州。

  眾多頂級人才入駐園區

  對於蘇州吉瑪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張佩琢來説,冷泉港亞洲會議的最大特色,就是會議上發表的演講報告涵蓋了大量未發表的最新科研進展。“在分子生物學、神經科學、癌症研究、生物信息學等領域取得傑出建樹的學者或從事研究的教授、學生紛紛慕名而來,連歐美國家的生命科學專家都知道中國蘇州的冷泉港會議很火。”張佩琢説,冷泉港亞洲也為蘇州生物産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學術支撐,不少科技創新企業正是看好冷泉港的會議環境才選擇紮根園區。

  眾多頂級人才因冷泉港亞洲入駐園區,極大促進了園區生物醫藥産業的發展,生物醫藥産業産值年均增長30%左右,2017年産值已達615億元,被譽為國內創新能力最強、産業佈局最完善、成長速度最快的生物醫藥産業集聚地之一。

  看中園區的環境優勢和發展潛力,越來越多的國際頂尖的研發機構、科研院校紛紛拋出橄欖枝。2016年12月,英國牛津大學在園區設立先進研究中心,這是牛津大學在海外設立的第一個實體法人的多學科研究、創新、技術中心;2017年1月,哈佛大學韋茨創新中心落戶園區,瞄準生命科學、精準治療以及大健康領域的相關項目……2017年7月初的“中國江蘇·大院大所合作對接會暨第六屆産學研合作成果展洽會”上,江蘇省10家重點大院大所中,有3家在園區有項目。

  創新資源加速集聚

  在徐惠民看來,雖然科研機構短期內很難産生實際的經濟效益,但其帶來的長遠社會效益更為重要。2016年10月,蘇州市政府、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華中科技大學、江蘇省産業技術研究院簽訂合作協議,共建華中科技大學蘇州腦空間信息研究院。研究院院長李鵬程介紹,研究院建成之後,相關領域的人才不斷往園區集聚。與此同時,園區不斷深化校地合作,鼓勵企業老總、技術總監擔任學校兼職教授,或大學教授進入公司兼任科技副總,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創新資源加速集聚,創新成果迅速“發酵”,新興産業蓬勃興起。在園區,一個充滿生機的創新生態圈逐漸成型。2017年以來,圍繞強化這個“閉環”,園區動作頻頻且力度空前。3月,園區出臺“人才安居工程”等配套政策,符合條件的高端人才落戶最高給予500萬元購房補貼。

  引來了人才,留住了人才,科技創新就有了源頭活水。數據顯示,園區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是蘇州全市平均水準的3倍,國家級眾創空間數量佔全市一半,各類指標在江蘇省各類開發區高新區中排名第一。

  蘇州工業園區還積極探索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新路,圍繞打造中國開發區升級版、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産業園區、提升國際化開放合作水準三大發展目標,在雙向開放合作、産業優化升級等五大領域,制定出臺了68項改革清單,2016年、2017年分別實施了55項、75項年度重點改革任務,累計形成改革成果79項,其中有8項在全國複製推廣,10項在省內推廣。2017年,園區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納米技術應用三大新興産業,預計分別實現産值600億元、500億元、500億元,平均增幅超30%,生物醫藥産業競爭力在國家高新區中排名第一。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