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留住故道綠保持永恒藍

2018-05-09 09:38:40  來源:農民日報  責編:陳晨

  農民日報訊:  四月的豫東民權大地上,申甘林帶萬畝槐林的槐花次第盛開,一望無際的槐花盈盈滿冠,春風吹來陣陣清香,林中飛鳥啼鳴聲此起彼伏。風和日麗,大批遊客置身其中,賞花踏青,享受著大自然的美好。

  然而,位於黃河故道上的申甘林帶,昔日並非此景。一個個深谷高岸、一個個緩崗洼灘,一番風吹黃沙遮天蔽日、鹽鹼遍地寸草不生的蒼涼景象,“村裏村外堆滿沙,大風一場不見家,莊稼一年種幾茬,十年九年被沙壓”,曾經是這裡的真實寫照。

  1855年,黃河在蘭考東壩頭決口,掉頭向北挾大清河經山東入海。這是黃河最後一次改道,自此,蘭考以東的下游河道成為黃河的“故道”。民權處於千里故道上游地區,長52.4公里,流經野崗、程莊、胡集等7個鄉鎮。

  “大風起、飛沙舞,一年四季都喝土;狂風掀起茅屋頂,沙湮田壟禾苗枯”“好過的閻王殿,難過的民權縣”等民謠訴説著當地的貧瘠與悲涼,也傾訴著風沙之苦。固風沙、除澇災、治鹽鹼,改善生産生活條件,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成為故道兩岸百姓最大的夢想。

  新中國成立之初,河南省人民政府決定營造豫東防護林帶。河南省豫東沙荒造林管理處最早管理申甘林帶,指導開封以東蘭封、考城、民權、寧陵、商丘、虞城等十多個縣的造林治荒工作。這是商丘市民權林場的前身。

  早年間因地下水位高,栽樹很容易成活,不出10年,沙荒得到了有效治理,黃河故道開始綠樹成蔭。然而,從1958年起,林木被大量砍伐,大片林子被毀,風沙再起。長年與樹打交道的林場人,不屈不撓,又從頭再來。

  1955年夏天,21歲的康心玉從洛陽林校畢業,帶頭報名來到了又窮又苦的林場。“最早,我們培育樹苗的苗圃就1畝,後來擴大到104畝。能長成這麼一大片林子,當年我們是想不到的。就像大人養孩子,小孩終於成材了。”今年84歲的老場長康心玉感慨地説。

  説起當年的情景,80歲的佟超然記憶猶新。1962年,他從北京林學院畢業後分配到民權林場,成為場裏唯一的大學生。當有機會外調時,老佟選擇了留下來,還留了一輩子。“再造‘綠色長城’,就是我的夢想,是自己放不下這片綠。”老佟説。在他的帶領下,民權林場的楊樹、刺槐良種選育始終領先全國,提高了沙區墾荒植樹的成活率,強化了林帶防風固沙的功能。

  曾經的艱苦時代,林場人頂風冒沙,不斷摸索,創造出“高栽楊槐低栽柳”“前擋後拉四面圍攻”等栽種、治沙方法,推廣了“坑挖深、土埋實、樹行與風向垂直”的種植技術。這些技術至今仍適用。

  在民權林場,83歲的翟際法、“60後”的翟魯民、“80後”大學生翟文傑祖孫三代都在林場工作,造林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傳了下來。“無法感受祖輩父輩造林時那種艱苦的場面,我總覺得樹也像人,一代一代更替。現在該是我們完成他們交付的使命了。”在祖輩父輩的熏陶下,翟文傑大學畢業後毅然回到林場,至今已工作11個年頭。

  經過一代又一代林場人的艱苦努力,民權林場經營面積達6.9萬畝,有林地面積5.5萬畝,林木蓄積總量18.7萬立方米,林木年生長量1.7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9.7%。

  在申甘林帶的核心林區,成片的刺槐、楊樹、旱柳、苦楝、椿樹等已經長成參天大樹。民權林場場長王偉介紹,“這片林子西起民權縣程莊鎮申集村,東至城關鎮甘莊村,東西長24公里,南北寬2-3公里。核心區域人工林面積3萬多畝,是全國四大平原人工林之一,是豫東重要的生態屏障。”

  刺槐林是申甘林帶的主要樹種之一,抗乾旱、耐瘠薄的刺槐從一開始就成為這裡的首選樹種。在申甘林帶3萬多畝核心區,其中有刺槐林1萬多畝,30年以上樹齡的刺槐樹佔半數以上。目前已成國內為數不多的大面積刺槐純林。

  如今,整個黃河故道的生態環境得到了徹底改變,昔日的茫茫沙丘變成了鬱鬱蒼蒼的林海。自然環境的修復,招來了美麗環境的使者。據林場工作人員統計,林內陸生動物達180余種,野兔、松鼠、獾、黃鼠鼬等小型野生動物經常出沒,百靈、畫眉、喜鵲、斑鳩等隨處可見。其中,有國家一級、二級重點保護動物16種,省級保護動物70多種。

  近年來,民權林場轉變經營理念,把以生産木材為主轉變為以生態建設和生態修復為主,把原來利用森林獲取經濟效益為主轉變為保護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為主。調整樹種結構,把原來以生産木材為主的楊樹、泡桐逐步更換成銀杏、紫荊、皂莢等優質鄉土樹種和觀賞性較高的珍稀名貴樹種。林間還種植著成片的葡萄、蘋果、芍藥、丹參、留蘭香等。

  同時,民權縣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平原綠化等生態工程建設,構築起了防風固沙、涵養水源、改良土壤的申甘林帶生態屏障,呵護著民權北部幾十萬群眾生産生活和40萬畝農田免受風沙的侵襲。據民權縣縣長張團結介紹,民權縣適時提出發展林下經濟的思路,積極鼓勵、動員附近的農民,在林下種藥種菇、畜禽養殖、養蜂釀蜜、果園採摘。申集村依託林帶天然優勢,發展起大棚蔬菜種植200多畝;程莊鎮香菇扶貧基地依託天邦農業公司,幫助2691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進入生態文明新時代,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林場也開始向更高層次發展。為構建大生態格局,民權縣提出建設“黃河故道生態走廊”,以申甘林帶為核心,以當地鯤鵬湖、秋水湖、龍澤湖10萬餘畝水面組成的國家濕地公園為重點,打造連接濕地公園和生態公園的綠色廊道,並計劃沿黃河故道兩側再造面積約3.6萬畝的生態林帶。

  如今,申甘林帶成了旅遊觀光勝地,黃河故道生態走廊已現雛形,每到節假日就會吸引大批遊客前來。“擦亮生態底色,守住環保底線,努力實現開發建設與生態服務的融合發展,為老百姓留住故道綠,保持永恒藍。”民權縣委書記姬脈常説,下一步,民權將利用申甘林帶國家生態公園這個平臺,將其打造成集旅遊、休閒、度假、科普于一體的國家級森林公園,為社會提供更好的生態服務。(記者 張培奇 范亞旭)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