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是最經濟的土壤污染防治手段,而一旦土壤被污染了再修復,成本可能會增加幾倍甚至十幾倍。“土十條”明確要求,對土壤環境以保護優先,其次採取管控或修復治理措施。按照這個總體部署,要開展全面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將輕度以上的優質土壤保護好,不允許新增污染土壤量。對有安全利用潛力的土壤,開展必要的修復治理,進一步提高其農産品生産能力,以及穩定建設用地市場。對重污染土壤宜管控起來,防止次生危害蔓延。
在“土十條”的管理框架下,每個地塊都有其標簽,要麼被保護起來,免受污染之害;要麼修復治理,恢復農業生産或人居功能;要麼暫時存封,防止污染擴散。污染現狀調查與評價是這項定性工作的基礎,應有計劃地推進,以便於對每個地塊進行精細化管理。
實踐表明,即使是在一個土壤污染地塊內,這3種形態也可結合運用,打出有效的組合拳。尤其是在南方,很多污染企業為了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往往建在山區,導致污染區域內分佈有山地、旱地和農田等多種土地利用類型,開展修復治理工作時必須貫徹因地制宜的原則,有針對性地施策。在指定修復治理的區域內,有的農田沒有受到污染,那就保護下來,繼續農業耕種。有的山地和旱土,雖然已經受到污染,但修復治理後也不能新增多少農業價值,應該種樹種草,將污染物就地管控起來。經過經濟技術比較後,僅在局部地區開展修復治理工作。由此可見,對土壤污染分佈複雜的地塊,首先要結合地形和土地利用方式進行宏觀分區,再相應制定處置策略,這樣可以大幅降低成本開支。
囫圇吞棗式地開展土壤污染治理是一些地方存在的問題。實際上,“患了小感冒”的土壤污染和“罹患重症”的土壤污染有本質差別,必須區別對待。此外,很多山區被污染的耕地沒有劃入基本農田保護範圍,對其作改種處理可能影響一家一戶的生計,但不會危及國家糧食安全,建議進行相關嘗試。
制定土壤修復治理方案時要準確識別背景值污染,避免過度治理。一般情況下,每類污染企業都有特徵污染物,如果周圍土壤中發現的污染物類型與之不吻合,而且污染分佈廣,則要分析背景值高的因素,目前不宜提倡治理高背景值污染。高背景值一般為重金屬元素,有毒有機物多為人工合成,土壤中鮮有自然賦存的。
土壤修復治理成本高,既有單價居高不下的原因,也與土方量過大有關。強調因地制宜,就是適宜保健的只搞保健,有重病的才修復治理,不能無病呻吟。由於我國有土壤污染的工業體量並不是特別大,只要做到了精準防控,環境風險便會得到控制。(羅岳平 肖金 田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