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訊:四川省發佈《關於推進竹産業轉型發展的意見》提出,支持竹産業轉型發展,提高竹産業資源品質,增加生態産品和竹漿、竹筍及系列竹製品有效供給,改善竹區生態環境、促進竹區經濟增長,推動四川由竹資源大省向竹經濟強省轉變
初夏,暢遊四川宜賓市蜀南竹海,或順著鬱鬱蔥蔥的林間小道漫步,聽啁啾鳥鳴,或坐于林間竹舍,品山珍竹蓀,抑或夜宿半山農家,待深夜萬籟俱靜,聽那若有若無的嘎吱嘎吱聲,難道不正是新竹拔節之聲?
對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佳句,在這裡體會得更加透徹。
在四川,有炊煙的地方就有竹林。作為産竹大省,竹林已成為四川美麗鄉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撐起竹竿,實現“兩個翻番”
今年,四川竹産業迎來發展的最好時機。
年初,四川省發佈的《關於推進竹産業轉型發展的意見》提出,支持竹産業轉型發展,提高竹産業資源品質,增加生態産品和竹漿、竹筍及系列竹製品有效供給,改善竹區生態環境、促進竹區經濟增長、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推動四川由竹資源大省向竹經濟強省轉變。
《意見》明確提出,到2022年,四川竹産業綜合産值將達到500億元,竹農人均竹業年收入達到1500元。與2017年相比,達到這一目標就基本實現了“兩個翻番”。
5年時間,這個目標能實現嗎?
四川省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説,實現這一目標有三大有利條件:一是品種多。目前,四川省竹子有18屬160余種,分別佔全國竹子屬、種數的46%和32%。品種多的好處在於用途廣,用材竹、觀光竹、筍用竹都有,為不同地域結合當地實際開發利用提供了有利條件;二是面積大。全省現有竹林面積1700余萬畝,居全國首位,産業發展潛力巨大。已基本形成了川南竹産業集群、渠江竹産業帶、青衣江竹産業帶、龍門山竹産業帶“一群三帶”。相對集中的資源,為深加工提供了便利;三是基礎好。經過多年發展,無論是旅遊觀光還是生産加工,四川都具備了豐富的積累。
有關專家進一步分析説,在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方面,竹子與樹木具有很大的區別。“十年樹木”,樹木不僅生長週期比竹子長,而且砍一棵就會少一棵;而竹子不同,“一年筍,三年竹”,三年就可以砍伐了。不僅如此,竹子成材後還必須砍掉,科學間伐會促使竹子越長越旺。因此,只要科學利用,竹子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可以兼得,“兩個翻番”大有希望。
一片竹林致富一方農民
宜賓市是川南竹産業集群的核心區,是全國十大竹資源聚集地之一,在全省14個竹産業發展重點縣中,宜賓有7個縣名列其中。目前,宜賓市竹林面積已突破300萬畝,佔全省竹林面積的17.6%。據了解,今年起,宜賓市將在“十三五”期間,每年安排1億元資金,用於支持竹産業發展,分別在加強竹生態資源保護和培育、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蜀南竹海生態旅遊品牌、推動竹資源精深加工、深度挖掘和展示竹文化,以及深化開放合作上下功夫,推動宜賓竹産業發展取得更大突破,按照“強二産、拓三産、壯一産”的思路,促進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實現竹産業全鏈條式提升,把宜賓建成“中國竹都、最美竹海”。
位於宜賓市長寧縣的蜀南竹海風景區,是一三産融合的典型代表。120平方公里的竹林,隨山勢起伏,一直延伸到遠方,是世界上集中面積最大的天然竹林區。
農林村位於景區的核心位置,這裡集中了“海中海”等著名景點。村民陳紹雲20年前開始在這裡開辦民宿酒店,起初只有3間客房。5年前,他在原有基礎上擴大規模,現在已擁有客房60間、餐桌30桌。陳紹雲告訴記者,每年的4月份至10月份是旅遊旺季,遊客常常爆滿。去年,酒店接待遊客1.8萬多人,實現銷售收入380多萬元。
白羊村是景區核心的另一個村,村黨支部書記陳名亮介紹説,全村335戶,開辦農家樂、土特産店和手工藝品店的就有100多戶,這些農民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萬多元。
長寧縣副縣長王志剛説,全縣現有竹林72萬多畝,竹林總蓄積量195萬噸,各類林竹加工企業200多家,初步形成了竹食品、竹木生活用品、竹木工藝品等為主的加工體系。去年,全縣竹産業總産值達42億元,竹農每年可從中獲得的純收入達2800多元。
長寧縣只是四川竹産區的一個代表。在樂山市犍為縣雙溪鄉天平村,許多農戶依託竹林發展林下産業,他們養殖的“跑山雞”深受消費者喜愛,每只雞可以賣到200元左右。
在眉山市青神縣,一根普通的青青翠竹,經過當地竹編藝人的巧手加工之後身價倍增,一件工藝品可以賣到幾百、數千甚至上萬元。青神竹編工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先後在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上展出。
一根竹子救活一個行業
相關專家分析説,四川竹産業的大發展最終還得走大規模的工業化之路,只有這樣,大規模種植的竹子才有銷路,才能推動更多的農民依託竹産業增收致富。
近年來,四川竹木加工業正逐步發展壯大。四川省經信委調研員鄧治永告訴記者,2017年,全省直接以竹子為原料的規模以上企業有55家,包括竹子制漿、竹食品加工、竹傢具、竹編等多個行業,全年實現産值126億多元。其中竹筍加工、竹傢具、竹編等行業雖然多為小微企業,但帶動就業促進增收作用明顯。鄧治永分析説,“吃掉”竹子的大戶是竹子制漿産業,目前,四川全省擁有竹漿産能約150萬噸,每年可消耗掉鮮竹近600萬噸,佔全省竹資源轉化總量的89%。
四川省造紙行業協會副會長羅福剛告訴記者,竹子制漿這幾年之所以快速發展,關鍵在於本色生活用紙的快速發展。去年,用於本色生活用紙的竹漿達到45萬噸。
“不漂白,更環保。”羅福剛説,這一觀念最初只在環保意識比較強的人群中存在,更多的人認為紙巾等生活用紙還是純白色的好。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更多人對本色生活用紙有了新的認識,其銷量因此大增。
在犍為鳳生紙業有限公司,記者看到,公司生産的均為本色紙。公司董事長楊朝林告訴記者,他們生産的竹漿本色生活用紙銷量特別好,很少有庫存。“開始也有個推廣的過程,但當人們知道本色紙與白色紙相比,更少使用化工原材料,産品更健康更環保之後,很多人便開始轉向使用本色紙。”楊朝林説,目前,他們公司每年要消耗掉當地鮮竹40萬噸,加上運輸等環節,每年為當地百姓增收2億多元。未來幾年,他們的産能將實現大幅增長,消耗的鮮竹將增加100萬噸,農民的收入也將隨之大幅增長。
羅福剛介紹説,目前,四川生産的竹漿佔全國竹漿的70%,而生活用竹紙漿100%産于四川。此前,由於木漿大多依賴進口,要從沿海運進四川,運輸成本高,四川的一些造紙企業無法與東中部的同行競爭,一直處於劣勢。現在,隨著竹漿本色生活用紙的推廣和暢銷,原材料就在本地,這對四川造紙行業來説可謂是發展的重大機遇,一些企業因此得以迅速發展,企業效益快速增長。目前,在全國本色竹漿生活用紙市場,“川貨”佔據了一半以上的市場,而且主要是高端市場。
目前,發展竹産業最大的瓶頸是林區道路不暢,這導致農民砍伐成本偏高,一些竹子長期沒人砍伐。這一現象已引起四川省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日前出臺的竹産業發展意見和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完善竹區道路網絡,結合通村通鄉公路建設,優先實施林區公路建設”。(記者 鐘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