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窮後需社會力量“幫扶拉”

2018-06-07 09:52:44  來源:農民日報  責編:陳晨

  農民日報訊: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的六盤山區,是我國六個集中連片特殊貧困地區之一。近些年來,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區投入大量資金,實施貧困地區生態移民工程,從根本上解決六盤山地區35萬貧困群眾的生産生活問題。

     為確保到2020年移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全區安置移民市縣按照搬遷移民“當年收入不減少、三年收入大提高、五年收入翻一番”的目標要求,幫助移民村制定落實增收致富計劃。

     如何實現35萬生態移民“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這是一個重大而緊迫的科學課題和系統工程。從自治區實際而言,還需要組織社會力量幫一幫,扶一程,拉一把。

     在中寧縣的一個移民新村,筆者了解到,在土地流轉後,移民村産業出現空白現象。移民陷入就近無工可務,出外由於技術、語言等原因,無事可幹的困境。再者,當地二三産業發展緩慢,移民村的發展缺規劃、缺思路,産業規劃滯後、産業扶持乏力、主導産業形成緩慢,往往導致移民區形成與遷入地資源環境條件不相適應的粗放型産業,制約移民脫貧致富步伐,引發人口資源環境矛盾。

     在固原市原州區、吳忠市同心、紅寺堡等移民安置區,還出現了移民希望貸款創業的積極性很高,但金融機構信貸的門檻高、條件多、額度小、週期短,移民貸款發展生産受到約束的情況。

     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部門有關人員認為,由於生態移民區人均分配的土地面積較小,移民難以適應生産方式轉變的要求,也是直接影響移民增加收入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移民增收是一篇大文章。針對六盤山區移民的實際,移民安置市縣可以考慮組織社會力量,幫一幫。實施移民搬遷後3~5年,是移民生産生活最為困難的時期,必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生態移民的頭等大事。通過組織實現對口幫扶工作。同時,出臺一攬子保民生、促增收的政策措施。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著力擴大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蓋率。移民在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要儘快向遷入地轉移,實現及時接續,使移民生活穩定,建立起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移民搬遷後還需扶一程。生態移民安置區要加快産業結構調整步伐,儘快確定符合當地實際的主導産業。要求力爭一個移民安置區引進一個企業,扶持一項致富産業。

     産業發展上要對移民拉一把。各市縣要根據生態移民區新形勢的情況,統籌處理好鞏固和發展的關係,全面進行一次“回頭看”,就加快生態移民區産業發展進行有效的項目、資金整合,用3~5年時間,切實解決移民搬遷積累的矛盾和問題,完成鞏固、調整和提高任務,使移民安置區建設一個、産業培育一個、經濟發展一個。(張國鳳)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