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人在園中 園在城裏

2018-12-29 09:27:28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鄭思雯

  蘆葦搖曳,流水潺潺,林木環繞。漫步在成都市區的新川濕地公園,即使是冬日,也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綠意。這個公園“顏值”與“內涵”並存——利用湖、濕地、水潭等多樣化的水生態系統,實現“滲、滯、蓄、凈”等功能,能將70%的雨水、污水就地循環凈化。

  保護修復林盤 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樣性

  沒有水泥堆砌物,房屋取材于附近的廢舊木料,竹林裏設有“書吧”……在離成都主城區不遠的崇州集賢鄉,涂海霞的林盤吸引了很多遊客。

  作為成都平原傳統的人居聚落形式,林盤是指當地農家院落和周邊高大喬木、竹林、河流及週邊耕地等自然環境融合,形成的農村居住形態。千百年來,廣袤的成都平原上,星羅棋佈地鑲嵌著一塊塊林盤,如顆顆翡翠一般,造就了豐富的景觀層次。

  “林盤能夠用都市的慢生活業態帶動鄉村旅遊。”辭去外地工作回到成都的涂海霞表示,林盤既有生態屬性,實現了園林式綠化,同時又有經濟屬性,吸引了大量的客源。

  白墻青瓦、慈竹雜樹、溝渠環繞……成都林盤規模各異,組成形態相似。“林盤整個宅院隱于高大的楠、柏等樹木與低矮的竹林之中,周邊大多有水渠環繞或穿過,既有保持水土、凈化水環境和綠化等功效,又能構成小橋流水的田園風光。”成都市規劃管理局技術人員鄧小玲介紹,林盤既是成都平原農耕文明的“代表作”,也是守護生態文明的微網格。

  寬寬的江安河環繞著鬱鬱蔥蔥的林盤,順流而下,金黃的銀杏葉在林盤前的院子裏灑落一地。河渠邊上成片的竹林,在冬日的陽光裏灑下斑駁的光影。這裡是郫都區三道堰的葉家院子,在成都主城區,這樣零星分佈的林盤並不少見。

  “這樣的林盤,在城區就是一座公園,讓森林延伸到了城市中。”成都市委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成都正開展“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工程”,堅持以綠色田園為本底,“整田、護林、理水”,到2022年,全市將完成1000個川西林盤整治任務。

  “保護林盤就是修復山水。”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牟成香認為,林盤能為城市增加綠島效應,有效調節城市的小氣候,促進形成城郊一體的森林生態網絡。同時,成都的林盤不乏胸徑數米的參天大樹,包含的動植物、微生物等構成生態複合體,增加了城市的生物多樣性。

  織密綠道網絡 成為連接各區域的生態走廊

  粉紅色的格桑花,紅色和紫色的三角梅,黃燦燦的向日葵……最近,經過成都金牛大道的市民們發現,這條出入城區的幹道,變成了冬日裏一條亮麗的城市綠道,栽植的各種花卉爭相怒放,繁花似錦。

  兩邊是綠意盎然的景觀,耳畔是嗖嗖而過的清風——在綠道上騎遊、跑步,很多人感到仿佛是走進了森林。去年底,200公里錦江綠道和100公里三環路熊貓綠道建成。長度約350公里、與大熊貓國家公園同步規劃建設的龍泉山森林綠道,將為這座城市增光添綠。根據規劃,成都將形成1500公里的主幹綠道。

  “單單是錦江綠道主軸,就串聯起了10多個區縣。”成都市林業和園林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綠道作為“城市綠脈”,形成了“公園城市”各個區域的生態走廊。

  走在郫都區徐堰河綠道上,沿途的濕地公園呈現“移步換景”的效果,既有成片的花海,也有翠綠的農田,令人心曠神怡。這裡是成都重要的飲用水源保護地,沿河道建成了長達200多公里的生態綠道,既保護了水源,又為市民提供了賞綠親水的好去處。

  按照打造水清岸翠生態水網的規劃,成都全市將以7條重要河道為依託,建設總長度約570公里、串聯15個區縣的綠道,除了景觀綠化,還包括河道整治、濕地工程等,使山水景觀真正實現串聯一體。

  成都市風景園林規劃設計院院長陳明坤介紹,今年上半年,成都已建成區域級綠道276公里、城區和社區級綠道1309公里。其中,區域級綠道實現行人和自行車完全分離,使步行者和騎遊者各行其道,更加安全。市民可以在綠道上漫步、跑步、騎遊,在設計寬度為4—6米的一級綠道上,還可以舉辦自行車、馬拉松等賽事。

  “見縫插針”增綠 計劃至2025年建成“千園之城”

  這裡不是景區,遊客卻絡繹不絕——在成都市武侯區大悅城樓頂,放眼望去,都是層層疊疊的茂盛植物,以及星星點點的紅花綠葉。這片接近1.9萬平方米的樓頂,被打造成屋頂花園,除了蜿蜒曲折的小徑,其他區域全是綠色。

  鋼筋水泥的城市,需要綠色點綴。建設公園城市,更需要“見縫插針”增加綠色景觀。成都構建綠化體系,計劃至2025年,在中心城區新增小遊園、微綠地400個,將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園綠地增至1000個以上,建成“千園之城”。

  “種滿櫻花,這個廣場終於名副其實了。”家住錦江區櫻花廣場附近的居民張英驚喜地發現,經過改造,廣場變得綠意蔥蘢,種上了一株株櫻花,雖然還未到盛開的季節,但已讓人禁不住暢想起粉色的花海。

  這個廣場是成都改造的小遊園之一。市建委城建處副處長宋鋒介紹,成都按照“三降兩提”的思路,增加公園城市的綠色:降低開發強度、建築尺度和人口密度,提高産業層次和城市品質。目前規劃的新增綠地中,相當一部分是小遊園和微綠地,方便群眾就近休閒遊樂。

  “這棟屋子怎麼爬滿了植物?”武侯區菊樂路口的一處公共洗手間,讓不少路人好奇駐足。屋頂是紅艷艷的三角梅,外立面是黃綠色的鴨腳木、吊蘭,“全身披綠”使得這座公共洗手間的綠化面積增加了120多平方米。

  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內擴大“公園元素”,立體綠化成為重要一招。成都正在推廣公共洗手間垂直綠化,在其外部安裝鋼架,在墻面鋪設防水板,並採用自動滴灌技術,向建築索取綠化空間,達到節約土地、增加綠化的效果。

  在成都,很多建築身披“綠衣”。無論是在摩天大樓,還是在倣古的重檐小樓,時常可見一叢叢綠色植物將身體探出,在微風中向人們招手致意。

  驅車行駛在成都二環路上,隨處可見鬱鬱蔥蔥的爬山虎,它們緊緊依附著巨大的高架橋橋墩,猶如傾瀉而下的綠色瀑布。

  “爬山虎可以全年保持常綠。”成都一家花木公司的技術員劉飛告訴記者,立交橋橋墩上的爬山虎不僅可以增氧、降溫、減塵、除噪,還能緩解司機的視覺疲勞。

  如今,成都二環、三環路已有4400多個橋墩栽植了爬山虎,共計近20萬平方米,其中半數以上橋墩綠化高度達到8—12米。即使在城區,也如同在園林中一般綠意盎然。(作者 張文)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