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訊:作為生態脆弱地區,西寧市是青藏高原唯一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中心城市,以1%的地理空間承載著全省近50%的人口。在這樣一個生態敏感脆弱、經濟欠發達地區,堅持“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從東向西,在飛機上俯瞰大地,穿過一馬平川的中原大地和紅黃相間的黃土高原,當看到連綿的綠色山脈、河谷如一道道屏障橫亙在蒼茫大地上時,便知道到了青海省會西寧的上空。
從曾經的“西寧風吹石頭跑”,到今日“夏都西寧”名揚國內外,持續30年實施南北山綠化,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2.5平方米,南、北山森林覆蓋率從7.2%提高到79%。西寧越變越美、越變越自信。2017年,西寧接待遊客2138.29萬人次,實現大幅增長。
開啟生態治理之路
惡劣的自然環境制約著區域經濟發展。“晴天一身土、雨天滿地泥”,這是多年前西寧生態環境和群眾的生活狀態。
西寧市林業局副局長王志介紹説,西寧曾是一個缺林少綠的城市,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狀況和高原乾旱地理氣候等因素制約,這裡每栽一棵樹,都比低海拔地區困難數倍,因此進程緩慢,森林植被的增加主要通過管護和封育實現,城市森林覆蓋率只有12%。在惡劣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倒逼下,西寧市開啟了生態治理和綠色發展的實踐。
1989年,青海省委提出了“綠化西寧南北兩山,改善西寧的生態環境”的戰略決策,成立了南北山綠化指揮部,由歷任省委書記或省長挂帥指揮,全面打響了綠化荒山的持久攻堅戰。近30年間,幾代西寧人一茬接著一茬幹,戰黃土、抗缺水、滅鹽鹼,建成了由62座泵站、3120公里管道組成的林灌網絡系統,修建了483公里林區道路。
西寧人民成功探索出一套高寒乾旱地區的荒山造林之路。2014年,南北山一二期成林面積達20.93萬畝,森林覆蓋率由7.2%提高到79%。2015年啟動實施了向周邊三縣延伸的南北山第三期工程,目前,三期綠化工程提前兩年完成,兩山綠化總面積達51.6萬畝。
西寧市還在市區建成了京韻青風、北山煙雨、文峰聳翠等十大森林主題公園。一系列生態綠化“組合拳”的實施,讓全市森林資源總量大幅增加,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從12%提高到34.1%,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保持在40.5%。
形成綠色發展共識
西寧市提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力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城市”,加快推動綠色發展變革、體制機制創新,走出一條綠色發展新路。
2017年5月份,西寧市委組建了綠色發展委員會,主要擬定全市綠色發展戰略、總體規劃、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指導和督促相關部門推進工作,承擔全市發展目標任務考核,實現了“1+1>2”的整體功效。
按照“先行先試”的原則,率先在政府投資項目立項和規劃建設項目審批環節試行綠色發展符合性評價機制,抓好綠色決策的“最先一公里”,在全市上下形成了綠色發展共識。
2018年8月24日,在西寧市召開的綠色發展樣板城市建設工作會議上,西寧市委書記王曉表示,要進一步夯實綠色發展的思想根基,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幸福西寧成長坐標,堅持領導幹部帶頭,認真徹底解決綠色發展入腦入心問題,書寫經得起歷史、實踐和群眾檢驗的綠色發展答卷。
思想自覺成為普遍共識。大通縣提出了“爭當綠色發展樣板城市排頭兵”,城中區提出了“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城市先導區”,城北區提出了“建設綠色發展樣板城市示範區”等建設目標……市發改委、經信委、規建局等市直部門圍繞綠色發展樣板城市建設,建立完善工作推動機制,實施了一批重大項目和亮點工程,全市上下形成了推動綠色發展的行動自覺,為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城市夯實了基礎。
“為實現‘西寧藍’‘高原綠’‘河湖清’,在實踐過程中,各部門提高政治站位,達成了綠色發展共識,行動更加自覺。”西寧市委綠色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徐進説。
圍繞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城市,建設新時代幸福西寧目標,西寧以構建“一芯二屏三廊道”城市新型生態格局為重點,向生態建設的更高目標邁進,開展了一系列治山、治水、治城的生態綠化工程。
走進北川濕地公園,廊道上,磚塊踩上去有些許不同,西寧市湟水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規劃處處長高峻龍告訴記者,北川濕地公園是國內第一家以海綿城市理念開發的濕地景觀園區,綠道上鋪的磚由特殊材料製成,具有吸納匯聚雨水灌溉綠地的作用。並且在河道源頭采取物理沉沙、生物凈化來達到河水更清的目的。
“十三五”時期,西寧從城市空間佈局上開始規劃城鄉綠化生態大格局,將甘河工業園區6540畝工業用地調整為申辦園博會園林綠化用地,相當於放棄了每年170億元的工業産值,表明瞭堅守綠色發展的價值取向。
作為勾畫生態山水城市的點睛之筆,總規劃面積達217.3平方公里的西堡生態森林公園建設已全面鋪開,建成後將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山地森林公園。
2017年,中國生態環保大會會址永久落戶西寧。生態變好了,城市變美了,“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的榮譽均被西寧收入囊中。
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利用地處青藏高原“超凈區”的優勢,西寧大力發展生物醫藥、健康養生等特色産業,已成為全省規模最大、科技水準最高的中藏藥生産、高原特色動植物資源精深加工基地。(作者 石 晶 劉春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