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沙有盡頭 植綠無止休

2019-06-25 10:06:08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內頁-文章圖片模板

  人民日報訊:為防治荒漠化,中國人民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牛玉琴是其中耀眼的一位。

  全國“三八”綠化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勞動模範、世界優秀林農獎,牛玉琴身上有好多榮譽。30多年來,她帶領家人與工人植樹2800萬棵、造林11萬畝,使當年的不毛之地變成了現在的人造綠洲。如今,兒子張立強繼承了父母的事業,琢磨著讓林子在治沙的同時産生經濟效益,讓綠樹變成“搖錢樹”。

  “哇,打上蛋蛋了。”已過不惑之年的陜北漢子張立強,高興得像個剛剛得到期盼已久的玩具的孩童。

  在一片手植松林裏,一株三年前嫁接在樟子松上的紅松結了果,有小拇指肚那麼大。“以後毛烏素沙地裏也能賣松子了。好事兒,我得接母親過來看看。”張立強跳上車,一溜煙兒回家去了。

  有一個拿過所從事領域從縣市級到國家甚至是世界級獎項的母親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

  張立強的母親牛玉琴,與共和國同歲。她先後榮獲全國“三八”綠化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全國防沙治沙英雄等20多個榮譽稱號,並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世界優秀林農獎。

  “母親獲得的榮譽,我別説超過了,是想也不敢想的。”張立強説,“但是上一輩人的辛苦,為我們鋪好了路,讓我們可以更好地去種樹。”

  張立強的父親張加旺是榆林市靖邊縣東坑鎮金雞沙村的移民戶。為了能在村裏紮根,他尋思著必須做出一件讓大家認可的大事來。

  “那時候,父親喜歡抱著收音機聽新聞。有一段時間,他在廣播裏聽到國家在推進三北防護林工程。我們村在毛烏素沙地南部邊緣,是重點治理區。望著屋外的漫漫黃沙,他逐漸有了主意。”張立強説。

  剛開始,由於政策不明確,張立強的父母是偷偷栽樹治沙。等到1984年冬天,終於等來了治沙造林的好機會:靖邊縣決定將全縣的荒山荒沙劃撥到戶,承包治理。1985年1月,夫妻二人承包了金雞沙村北邊的1萬畝荒沙地。當年春天,牛玉琴變賣了所有家産,又借了4500元用於購買樹苗,植樹6600畝。但是第二年春天,因遭遇沙塵暴災害,造林全部失敗。

  “就當時來説,家裏要是不造林的話,養雞養羊一年能賺5000元,到了1988年家裏可能就有三四萬元的存款,但造林後,家裏反而欠下5000元的債。”張立強説。

  開弓沒有回頭箭,牛玉琴跑到靖邊縣林業局向技術人員討教造林治沙經驗。1986年春天,牛玉琴全家用人背驢馱的方式運送樹苗和生活物資,還雇請30多人,連續奮戰20余天,栽植楊樹、榆樹及沙柳等樹木近10萬株,讓承包的1萬畝荒沙得到治理。

  就這樣,1萬畝、2萬畝、9萬畝。直到現在的11萬畝。其間,丈夫因病去世,牛玉琴扛起了植樹造林的重任,在30多年中籌資860多萬元帶領家人與工人植樹2800萬棵,使當年的不毛之地變成了現在的人造綠洲。

  1994年,初中畢業的張立強進入原陜西省林業學校學習。“當時是市縣領導出於為我母親培養一個好幫手的初衷,推薦我去的省林校。”張立強説。

  “母親的事業我能接得住、接得好嗎?”張立強覺得壓力很大:“這種壓力,不在於我自己能獲得多少榮譽、取得多大成績,而在於我能不能在治沙造林中乾出一些不同於以前、屬於我自己的東西。”

  張立強畢業後被分配到陜西省林科院治沙研究所,沒多久,他就接到領導分配的任務:到金雞沙村做一線技術指導員。

  “以前條件有限,治沙種植的多是楊樹和雜草,樹種單一,對生物多樣性不利,還會加重病蟲害。我在所裏看到治沙基地種植的樟子松長勢非常好,就在村裏推廣,當然得先從自家林地開始。”張立強説。

  母親也同意了他優化林分的建議。他們購買了一批樟子松樹苗準備種植,母子二人有了分歧。牛玉琴堅持,樟子松應該像楊樹一樣種植在流動沙丘的背風坡。可是,張立強很清楚地記得老師説過,“陽面的柏樹,陰面的松,溝壑裏面栽國槐。千年松樹萬年柏,不如我老槐歇一歇。”

  這裡常年西北風,沙丘的迎風面是陰面,按照老師的教導,松樹喜陰,應該種在迎風坡。可是張立強又不敢當面頂撞母親,反正沙漠那麼大,就趁她不注意時把松樹種在迎風坡,被發現的時候也沒辦法了。

  “過了一年,一對比,母親發現我種植的松樹比她種的成活率高,長勢好。我跟她講了原因,之後她就按照我的方式種植了。”張立強説。

  張立強在實踐中鑽研治沙育林技術,大膽提出喬、灌木和草本植物混合種植、根據地形條件種植不同樹種的沙漠育林方法,極大提高了造林效率和品質。在育苗基地,他引進“太陽能光伏揚水及節水灌溉系統”,使苗圃幼苗的成活率達到92%;造林成活率達到90%。現在,苗圃規模已擴大至600畝,每年可出圃的樟子松等種苗達80萬株。

  在大興安嶺考察時,張立強看到那裏的森林不僅木材賣得好,還有松子、榛子等附加的經濟作物,他羨慕不已。

  “母親那代人完成了‘綠進沙退’,我們就得想辦法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張立強説。

  和全市大多數地方一樣,樟子松、楊樹以及一些沙生灌木是牛玉琴綠化11萬畝黃沙地的主力樹種,而樹種單一和經濟效益低下,甚至是全無經濟效益的問題也存在。

  “不同品種的松樹,經濟效益有很大差別。比如説,紅松産出的木材價格就遠超樟子松,松子也可以有不錯的收益。”張立強説,榆林境內以百萬畝計的樟子松林除了作為生態建設中的綠色寶庫,也完全可以成為産生巨大經濟效益的“綠色金庫”。

  2008年,張立強投入90多萬元建立松樹育苗基地;2009年,又投入了170多萬元,種植文冠果樹。然而,樹苗相繼死去,張立強靠其他生意積累的200多萬元資金全部打了水漂。

  “我沒敢告訴母親和妻子真正的經濟損失,我怕他們不讓我再種樹了。”雖然心疼錢,可張立強從沒想過放棄。

  張立強開始小規模試驗。他在家門口開闢了十幾畝試驗田,裏面種植了油牡丹、皂角等十幾種植物,仔細觀察。

  目前,張立強最成功的試驗就是樟子松上嫁接紅松等,嫁接成活率已經提高到97%以上。

  “為什麼一定要嫁接?因為樟子松的根系發達,適合沙漠種植。而且它的落葉産生的幹物質比較多,可以讓鬆散的沙土變成能種植耕作的土壤。”張立強説。

  今年,嫁接的紅松第一次結果。這意味著他的試驗成功了,嫁接技術可以在村裏大面積推廣。“以前植樹投入的錢,差不多是家裏承包的200多畝耕地種植蔬菜的收入。相信不久以後,這片沙漠也會産生經濟效益了。”

  張立強的兒子張繼功還在山西農業大學園林設計專業讀大三。他建議父親在治理好的沙地上種一些城市綠化用的景觀林,也許會有不錯的收益。

  張繼功的名字是爺爺取的,他和其他三個堂兄弟名字的第三個字連起來是“林業成功”。這既是爺爺的心願,也是張繼功的興趣所在。

  去年“十一”假期,父親嫁接成功的一萬棵榛子樹結果了,為了挑選出優良基因,每一棵樹上的果子都要摘下來裝到袋子裏稱重量,觀察品質。整個假期,張繼功帶著比他小十歲的妹妹和村裏的兩個老漢,硬是把這一萬棵樹給測量了個遍。張繼功説:“這活兒不但幹著不累,還越幹越有趣,因為每棵樹的情況都不一樣。”

  張繼功説,他打算繼續讀研究生,“多學些知識,才能更好地治理沙漠”。(作者 張丹華)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