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訊:廣東通過對古驛道的修復與利用,以古驛道豐富的歷史古跡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串聯豐富的生態資源,貫徹生態文明理念,普及生態旅遊觀念,不僅改善了沿線農村人居環境,讓遊客充分領略到嶺南特色的華夏文明之美,還推進了當地生態産業創新發展
作為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産,廣東遺存南粵古驛道本體233條,長710.44公里,貫穿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103個區縣,並串聯1200個人文及自然發展節點。如今,古驛道生態文化遊已經逐漸成為百姓出遊的熱門選擇。
綠色生態之美
6月2日,一場別開生面的象棋比賽在南粵古驛道上的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玉龍寨舉行,背景是悅城鎮羅洪村的連片水稻田。來自廣東的象棋運動員、中國象棋特級國際大師許銀川和其同為女子象棋大師的妻子文靜在此對弈。
而不遠處,一場定向越野比賽在巷道縱橫、古建錯落的德慶金林水鄉古驛道上激烈進行,金林水鄉位於德慶官圩鎮,是德慶縣最大的自然村落,從隋末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在古代是德慶四大名鄉之一。
厚重的歷史和醇厚的文化,為遊客帶來全新的旅遊體驗。
作為史上“嶺南舟車之會”,肇慶市德慶縣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最早融匯的地區之一,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西江古驛道的重要商貿節點之一。德慶縣以推動南粵古驛道文化生態之旅為著力點,利用豐富的歷史古跡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産及自然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讓遊客充分感受嶺南特色的華夏文明之美。
近年來,廣東文化旅遊、自然資源、城鄉建設等部門聯手合作,推動南粵古驛道建設,注重沿線風貌集中整治,在路邊、水邊、山邊、村邊開展凈化、綠化、美化行動,為全域旅遊發展全面優化環境。尤其在對南粵古驛道的修復與利用上,以優質的生態空間與自然資源為基礎,以古驛道串聯豐富生態資源、貫徹生態文明理念、強化綠色發展,普及了生態旅遊的觀念。
“南粵古驛道的活化是為公眾提供最佳的優質生態産品,而這一特殊的優質生態産品需要所有使用者呵護。”2018年6月份,作為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最早發起的社會組織,廣東省三師志願者委員會、廣東省戶外運動協會等共同發出推動南粵古驛道“不留白色污染的旅程”行動倡議書,號召把南粵古驛道建成廣東生態文明建設的“要道”。
南粵古驛道多集中在偏遠鄉村,而多年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壓力一直很大,廣東把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下沉至鄉鎮,以“不留白色污染的旅程”為起點,將綠色發展和低碳環保等理念傳入鄉村的每一個角落,把嶺南文化的魅力、文化産品的創新展現給村民,已顯著改善沿線農村人居環境品質,打造出一批“驛道美麗鄉村”。
廣東省副省長許瑞生説,要堅持生態、低成本的模式,充分利用沿線豐富的自然、歷史資源,將南粵古驛道打造成為生態的開放式的自然歷史博物館。
文化休閒之旅
身著漢服、自正衣冠、擊鼓明智、硃砂啟智……上百名小學生重現傳統古代學生入學的第一課,呈現南粵文化、儒家文化的獨特魅力。6月2日,在廣東肇慶德慶學宮——我國南方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孔廟,學童“開筆禮”舉行。
“太有創意了,把那麼多已被淡忘的歷史遺産一點點發掘出來,通過線性保護的模式把沿途的歷史故事、人文風情和生態景觀串在一起。這些燦爛的文化,成功地抓住了我們的眼球。”來自中國香港的遊客楊天樂讚不絕口。
南粵古驛道是嶺南的重要文化印跡。2013年,流轉于古驛道上的僑批(華僑寄至國內的一種匯款、家書合一的特殊郵信)入選了世界記憶名錄,作為連接僑胞與祖國情感記憶的僑批有效地凝聚了僑心,激發了華僑回鄉投資的熱情;2017年,南粵古驛道“‘千年瓷都’潮州文化之旅”吸引了眾多法國知名設計師前來體驗……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汪一洋説,目前,廣東正著手集合古驛道旅遊線路的建設,加強資源整合,創新産品供給,突出嶺南地域文化特色,促進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並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活化力度,策劃開發旅遊文化演藝節目和旅遊文創衍生品,塑造“風情嶺南”,推動全域旅遊縱深發展。
據了解,為了增加古驛道的可看、可讀和可歇設施,廣東正加大對南粵歷史名人故居、地域性特色小博物館、典型的農耕景觀等人文歷史文化場所的保護與建設,並結合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進一步挖掘歷史文化,打造紅色教育基地。
許瑞生指出:“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工作應不忘初心,要深入挖掘古驛道上的紅色基因,重點打造南粵古驛道紅色之旅。”
廣東省城鄉規劃院總工程師馬向明認為,南粵古驛道的興起與其文化內涵密切相關。古驛道是城鄉之間的文化聯繫,是鄉村地區有文化的綠道,是極具價值的文化、旅遊資源。
梅關古驛道已有逾千年的歷史,也是廣東省歷史價值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古驛道之一。南雄立足生態和人文旅遊資源優勢,著力加強對梅關—烏逕古驛道的保護和活化利用,提出“以道興村”與美麗鄉村建設、文化旅遊發展有機結合,助推鄉村文化、生態、産業等振興發展。
“古驛道線路在規劃時,主動串聯農業種植園、農産品加工園、手工藝品售賣點等,依託古驛道主題活動集聚遊客人氣,帶動鄉村特色農産品銷量增長和品牌傳播,切實為村民帶來實惠。”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規劃處副處長陳別説。
汪一洋表示,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工作將把沿線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串珠成線,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之旅線路。
今年端午假期,廣東納入監測的14段古驛道重點區域接待遊客109.7萬人次,同比增長22.4%。其中,韶關市梅關珠璣古道景區和西京古道景區兩個古驛道景區共接待遊客3萬人次。
南粵古驛道對廣東生態産業創新發展發揮的重要引擎作用日益明顯。自南粵古驛道廣東江門市臺山海口埠至梅家大院示範段修復打造後,到臺山端芬、鬥山等毗鄰古驛道地區觀光旅遊和採摘果蔬的遊客絡繹不絕。韶關南雄、乳源,江門臺山和梅州平遠等市縣,趁著南粵古驛道人氣高,還適時舉辦了各種農業生態博覽會、美食節、豐收節,大享“古道經濟”。(作者 張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