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臭水溝 今成清水河

2020-01-17 09:53:53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以前經過溝邊時,都會捂起鼻子匆匆而過。夏季蚊子、蒼蠅滿天飛,一年到頭都不敢打開窗戶。現在河裏水清了,環境變好了,我家緊閉了十幾年的窗戶也敢打開了。”説起家門口的變化,江西省分宜縣城南龍須溝邊住了36年的徐建春大媽開心地笑了。

  兩年前,龍須溝是一條橫穿城區的主排水溝,由西向東流入袁河、仙女湖。曾經污水橫流、腥臊惡臭,連兩岸農田種出的農産品都帶有一種腥臭味,降價都很難賣出,因此農田逐漸荒蕪。

  如今,河水清清、水草豐茂。曾經荒蕪的農田,經過土地流轉, 種出的農産品品質提升,市場供不應求。

  為何會發生這樣驚喜的變化?分宜是如何治水的? 

  節資減耗 截流治水 聚焦精準治污

  時間追溯到2017年6月,原江西省環保廳通報分宜縣鈐陽湖湖心島、塘邊、侯村斷面出現劣Ⅴ類水,總磷、氨氮、COD指標超標。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炸響,治水成了全縣當務之急。

  鈐陽湖在新餘市仙女湖的上游,鈐陽湖流域共10河1溝(縣城龍須溝),如何徹底消滅鈐陽湖劣Ⅴ類水,確保水質長遠達標?分宜縣開始在實幹中尋找答案。

  治水必精準施策,科學設計。分宜縣聘請中國科學院專家把脈問診,拿出5億元治水,這對一個僅30多萬人的內陸小縣、年財政收入不過20億元的縣城來説,著實不易。

  作為治水工作總牽頭部門負責人,分宜縣生態環境局局長袁自君親自解決了一個個治水難題。

  治水一啟動,第一個“攔路虎”就是縣城10萬人的生活污水排入6公里長的龍須溝禁排截流問題。

  “日截流量達2000余噸,截流時限365天,且截流生活污水必達標排。當時,的確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袁自君回憶著治水艱難的情景。

  起初,第一方案是將污水運排到30公里外一處乾涸大型尾礦處理,耗資耗力,但沒幾天就被當地群眾攔截,工程不得不停下。

  縣裏要求環保部門一週內拿出解決方案。諮詢省、市環保專家後,又到治水先進的外省學習經驗,最終拿出了節資減耗、截流治水的方案:利用兩個退出魚壩儲存生活污水,並採用生物活性技術凈化處理,經檢測達到廢水排放標準後排放。

  但接下來,誰也沒想到,一場洪水來臨,所有生物活性處理物料被衝到下游湖泊。且不説損失,光打撈費就花去幾十萬元。緊接著,下游環保、水務、漁政部門紛紛找上門討要説法。

  分宜縣不但沒有退縮,反而越挫越勇,依然堅定著治水的決心。

  “雖然治理難度大,但看到水質改善了,很開心”

  “雖然治理難度大,但看到水質改善了,很開心。”袁自君深有感觸地説。

  近兩年來,分宜縣不畏困難,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不僅實施“挂圖作戰”“以令追責”機制,還砍出了“四板斧”。

  “一板斧”砍掉全縣水庫山塘承包養殖,退出養殖戶1500余戶,退出由政府統一兜底補貼和産業安置,退出水庫山塘“人放天養”,定期進行水質檢測,對水質不達標的追究管理者責任。

  “二板斧”砍掉鈐陽湖沿線兩公里內2890余家企業,由政府統一統一兜底補償,進行産業結構調整,符合産業政策的辦理環保手續,統一安置工業園區進行重建。

  “三板斧”全面開展縣城龍須溝治理,對一切阻礙治理的建築物、農作物一律清理,不留死角。

  分宜縣不僅對龍須溝進行水環境綜合整治,還努力打造濕地公園,注重生態修復,在龍須溝流域構建起生態保護圈。

  “四板斧”砍掉鈐陽湖沿線兩公里外污染源頭,清除污染源200余個,對13個鄉鎮(場)開展治水環境綜合整治。

  此外,分宜縣完成縣城規劃區外9個鄉鎮污水管網工程建設,實現污水處理全覆蓋,建造完成兩個日處理能力為2000噸的工業污水處理廠。多番努力之下,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如今,通過兩年來的艱苦治水,鈐陽湖消滅劣Ⅴ類水,水質明顯改善;3個水質監測斷面,達到地表水湖泊標準Ⅳ類,入鈐陽湖主要支流總磷濃度平均保持在0.1毫升以下。

  袁自君表示,下一個目標是2022年確保鈐陽湖流域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

  企業和農民陸續回歸 環境效益顯現

  “當我的企業被迫關停時,拿著政府補償款,曾決定再也不來投資了。”來自福建的鄭先生説。

  “現在怎麼又投資8000萬元在分宜縣工業園區建廠?”鄭先生説: “分宜縣的治水精神感人,相信今後這裡的生態環境會越來越好,投資環境也會越來越好。”

  幾年來,分宜縣建設了兩個可容納1000家規模以上企業的標準化工業園,引進落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6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6家。

  生態環境好了,農民也頗為受益。

  鈐陽湖湖心島東岸的墳山村村民王雨生在縣城外開了一家農莊,取名為“鈐陽湖的水,鈐陽湖的魚”,得益於良好的生態環境招攬了不少顧客,生意很火。

  曾經,鈐陽湖流域傳統漁業和養殖業發達。但由於過度開發,致使湖庫水質變壞,沿湖四岸村莊的人基本上不喝湖水,不用湖水洗衣做飯,生活用水需要從很遠的山裏或城裏引入。

  如今,水質變好了,沿湖四岸的村民收起漁業家什,幹起了護湖員。用他們的話説:“通過生態保護,我們又能吃上那道湖水煮湖魚的菜肴了。”

  “這個價格批發不了。這茭白又大又嫩。”

  “好,這個價格我全要了,手機掃一下,轉定金3萬元。”

  龍須溝承包土地種植茭白的專業戶黃海湖與購銷商成交的場景,再一次驗證著“利用生態來治富”的可行性。

  如今,搬出去的居民陸續歸來,曾經大面積荒蕪的土地陸續開墾出來,被種上各種蔬菜,成了縣城10萬人的菜籃子。

  分宜縣治水初見成效,繪成“百姓富、生態美”的優美畫卷。(作者 孫子龍 張林霞)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