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零碳”會議近日引發社會熱議。11月4日-5日,2021新安江綠色發展論壇成為安徽省首個“零碳”會議,短短半個月後,11月20日-21日召開的第三屆黃山發展大會再次實現會議零碳排放、碳中和。
據悉,新安江發展論壇和黃山發展大會都是通過購買碳匯林的方式中和活動碳排放,成功開成“零碳”會議。
碳匯林是一種以充分發揮森林固定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改善生態環境為主要目的的生態林。碳匯造林是指在確定了基線的土地上,以增加碳匯為主要目的,通過對造林及其林木生長過程實施碳匯計量和監測而開展的有特殊要求的造林活動。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教授、中國生態學會科普專業委員會委員蔡永立説,碳匯造林實行的是人工造林,突出森林的碳匯功能,實現森林多重收益。按照規定,固碳量通過市場進行碳貿易直接獲取經濟效益。因此,在碳排放量較高的區域營造碳匯林,不僅可以充分發揮森林固碳制氧功能,實現降低二氧化碳濃度,減緩氣候變暖為主要目的生態效益,而且在培育碳匯林過程中直接獲取經濟效益。
2021年,新安江發展論壇期間産生的碳排放,通過江南林業交易所對黃山市林業局包裝的歙西林場碳匯項目實行掛牌公開交易,由會議承辦方作為碳匯購買方,實現會議的碳中和。
2021年,第三屆黃山發展大會期間産生的碳排放,則由安徽新媒體集團在江南林業交易所綠色生態産品交易平臺上競得歙西林場開發的242噸林業碳匯進行衝抵,實現“零碳”大會。
購買碳匯林的前提條件是科學的碳核算。以2021年新安江發展論壇為例,會前,蔡永立教授及其團隊,按照生態環境部《大型活動碳中和實施指南(試行)》要求,根據會議規模、持續時間、場地要求及具體流程,以及會議場地安排、能源消耗、人員參會等因素,對會議碳排放計量進行系統詳細預估。測算完成後,會議組委會根據核查報告公佈的實際碳排放數據,購買符合國際標準的碳減排額度,投入符合國際標準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項目,以抵消論壇所産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碳中和,達到“零碳”大會的目標。
除上述所説的購買碳匯林外,2021年新安江發展論壇和黃山發展大會均採用無紙化簽到、無紙化簽約、無紙論壇手冊等電子化形式實現節能減排。必要紙質材料採用可再生材料和可回收材料,如餐券和參會證都使用可再生材料,並鼓勵投箱回收,減少紙張的浪費,促進資源的循環使用。此外,現場飲水水瓶設置簽名條,上面可以寫上飲用者的名字,或用指甲直接劃出標記或簽名,喝不完的礦泉水鼓勵帶走。本地嘉賓鼓勵自帶水杯。接送車輛使用電動新能源汽車,鼓勵使用騎行共享單車或公共交通出行。酒店不主動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非必要不更換毛巾及床上用品。
上海海事大學副教授李華博士認為,新安江發展論壇倡導綠色低碳,如新能源車的使用、會議的智慧化和無紙化,會議在碳減排上有明顯的成績。據研究,新能源車可以減少15%-20%的碳排放,此次會議在本地與會嘉賓的綠色交通就可以減少2.4噸二氧化碳。另外,會議的無紙化等措施可以減少紙製品、塑膠及相關垃圾産生的碳排放即5.42噸二氧化碳。同時,本次綠色會議的大部分餐飲食材核算碳排放都按照本土供給來考慮排放標準,沒有考慮進口食品,這也減少了食品運輸、倉儲等方面的碳排放。(中國環境報記者 程麗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