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説明:教博會現場,傳統紙質書籍吸引眾多青少年讀者。本報記者葉辰亮攝
都説00後是真正意義伴著互聯網成長的一代,其實,他們對於傳統紙質書籍的熱情仍在。前天,第十四屆上海教育博覽會上,有作家提出,不論是網絡閱讀還是紙質書籍閱讀,都是學生們汲取精神營養的良好方式,應該根據青少年的閱讀興趣和需求,整合新技術和新平臺,創新語文教學方式方法,引導青少年走近傳統文化。
國內青少年閱讀量不遜歐美
信息化時代到來,讀者到哪去尋找?過去的10年時間裏,國內不少圖書出版從業者,都有與浙江少兒出版社社長汪忠類似的擔心。汪忠表示,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確實給出版業帶來一定的影響。但令人欣慰的是,過去十年,國內童書的出版“逆勢上漲”,形成“黃金時期”。以2016年為例,童書出版佔據全國圖書出版總量近四分之一,同比增長超過26%。“足以見得,紙質書籍仍在讀者心中,尤其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佔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上海思來氏信息諮詢有限公司CEO張韞帶來的該公司信息化平臺採集的一組數據顯示,眼下,國內的00後乃至10後青少年閱讀書籍的數量與美國和歐洲一些發達國家幾乎一致。而且青少年閱讀的書籍種類裏,中國作家撰寫的書籍佔比54.04%,其餘書籍分別來自日本、韓國、美國和英國等國。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閱讀中國作家的書籍比例會不斷增加。
選擇讀什麼樣的書更重要
在上海作協副主席趙麗宏眼中,青少年的閱讀熱情仍在,但他們的閱讀面臨困境,比如缺少閱讀的時間。此外,時下圖書市場種類琳琅滿目,如何為孩子選擇合適的好書也是一件難事。在他看來,不少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作家凝練出的人生精華,讀者從中産生情感共鳴,獲得精神收穫,這些都將跟隨讀者一生。
作家葉永烈也説道,除了好的文學作品,青少年還應該廣泛涉獵科普讀物。從科學類書籍中,青少年可以培養好奇心、創造力和思辨能力。
一次帶領學生到法國巴黎的遊學經歷,讓復旦附中語文教師黃榮華至今難忘。在巴黎一所將漢語作為必修課的學校裏,竟然沒有一名學生能夠説出兩位中國詩人的名字;而復旦附中的學生談起雨果、伏爾泰等法國作家時都能侃侃而談。
黃榮華一直堅持古詩文教學。他舉例説,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修身文化,是指相信自己並通過不斷的修煉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修身文化是讓每個人都能發現自己內在的力量。通過對傳統古詩詞的學習和思考,能更好産生前進的力量。”
傳統語文教學模式有待改變
“網絡上也能讀到優質內容,並進行分享。”葉永烈鼓勵自己的孫輩閱讀紙質書籍,也支持孩子通過網絡等其他方式閱讀。
“讀屏時代”給閱讀方式帶來了變革,汪忠認為,對不同年齡、不同個性的孩子而言,要在他們成長過程中進行閱讀方法的引導。例如0-5歲時主要以親子閱讀為主;5-7歲時,家長也要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讀書,經典的童話寓言、優質的童書都可以作為閱讀的內容;到了二三年級以後,孩子逐漸走向獨立閱讀時期,這時候,包括《十萬個為什麼》在內的許多優質兒童讀物,都將成為伴隨孩子成長的“好朋友”。
上外附屬雙語學校科研室主任、語文教師樊陽堅持人文行走課程已經有25年多了。從1991年開始,他就自行設計行走路線,把文學作品、人文知識等通過路線串聯起來,讓學生閱讀書籍、對話歷史。他説,“網絡原住民”有其自身特點:他們知識豐富,但掌握的知識過於碎片化;他們善於自我表現,想像力豐富,但缺少時間概念,更缺少實踐能力。
“這給語文教學和讀書引導提出了新的要求。”樊陽説,語文教師應把以聽、背、記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動態模式,將原本單一的、學科之間割裂的教學方式轉化為學科之間融合、有序而開放的教學方式。
汪忠表示,利用新媒體、新技術將傳統文化進行嫁接,關注孩子們的需求,滿足他們追求新鮮事物的好奇心,閱讀的“黃金時代”將永遠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