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家門口好學校|徐匯實驗小學:讓孩子覺得上學很好玩
圖説:拓展課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圖為“超輕土製作”拓展課 校方供圖
春天觀察蚯蚓是怎樣在泥土裏鑽來鑽去,夏天養一盆豬籠草帶回家看它如何捉蚊子,秋天在校園裏拾銀杏葉做成再生紙……在徐匯實驗小學,孩子們喜歡自稱為“小樂樂”,因為上學實在是太好玩了!
成立於2011年的徐匯實驗小學很“年輕”。辦學之初,雖然徐匯區對學校的定位是“高開高走”,但對這所學校,周邊小區的家長們普遍持觀望態度。如今,六年過去了,徐匯實驗小學早已經歷了“學生回流、家長肯定”的階段,對口初中對學校兩屆畢業生的評價是:這裡的學生學習習慣好,待人接物有禮貌。
讓每一門課變得很好玩
用四(2)班小宋同學的話説,每學期網上選拓展課的那天,自己的“選擇困難症”就要犯了。“週五下午,我們有輪滑、籃球、STEM+、布藝、朗誦、開心菜園、急救員、啦啦操、水彩夢境、心理遊戲、籃球、乒乓球、武術、扎染、編織……一共40多門拓展課!”小宋的“煩惱”是,“每一個我都想參加,每一門課程都令我好奇,真不知道選哪個才好。”
校長焦軼萍告訴孩子們,不用糾結選哪一門課,每個人每學期都有機會換一門心儀的課程來上。學校每學期都會在學期開始和結束時做調研,保證每門課都是孩子們喜歡的。在焦軼萍看來,小學生的學習首先應該是“好玩”的,然後在與現實生活的融合中做到“玩中學”“學中玩”。“首先是喜歡、感興趣,然後主動想去學習,最後有好的學習方法。這就是我眼中‘快樂’的定義。” 焦軼萍説。
有趣的課可不僅限于週五。徐匯實驗小學在基礎型課程的設置中,也動足了腦筋。學校參與了教育部課題“數學實驗室的建設”的研究,在一、二年級課表中設置了“玩遊戲 學數學”的探究課,深受孩子的喜愛;英語學科特聘了外籍教師,開設外教課程,並用“小護照”的方式評價學生學習過程。
圖説:學校引入足球等學生喜愛的運動項目,面向全體學生開設足球課 校方供圖
STEM+課程跨越學科界線
用一個學期的時間搭建一個溫室,製作喂鳥器、製作船模、雨量器……對徐實小的孩子們來説,這些並非難事。從2014年起,該校成為徐匯區首批STEM+課程試點學校。如今,STEM+課程已經成為最受孩子們歡迎的課之一。“小樂樂”們跟著老師“探秘植物園”,學會用“落葉造紙”,興味盎然。
自然老師楊亭亭介紹,“養蝸牛”原來是自然課的一項作業,但現在已經被開發成一項為期2個月的長週期作業,自然、語文、數學、美術、信息科技學科的老師紛紛加盟。學校為每個孩子購買兩隻白玉蝸牛,自然老師和語文老師指導他們每天觀察、記錄,美術老師教他們動手為蝸牛搭建小房子,數學老師在蝸牛爬行賽後教孩子們如何測量爬行軌跡……對徐匯實驗小學的老師們來説,STEM+課程中蘊含的“融合”理念比課程本身更具有啟發性。
圖説:stem+課程讓孩子們把知識與動手能力結合起來 校方供圖
請家長為學校“把脈”
一所新學校,如何吸引生源?徐實小的辦法是,請家長走進校園,甚至為學校發展“把脈”。
2013年,第一屆畢業生詹皓丞的爸爸在第一次家委會上提出,國際上有些特色課程蠻好的,將各種學科融合在一起,讓孩子在動手實踐中學習知識,希望學校也能開設這樣的課程。雖然詹爸爸沒有明確説出STEM+課程的名稱,但這句話卻在焦軼萍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之後,當STEM+課程第一次印入眼簾時,焦軼萍立刻想起了詹爸爸的建議,並積極將課程引入學校。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徐實小引入足球、籃球、輪滑等運動項目,提出讓孩子們在每個年級學會一項體育基本技能:一年級學會短繩和毽球,二年級學會籃球,三年級學會足球,四年級學會游泳,五年級學會排球。而這,來自當時三(4)班家長莊元爸爸的建議,他建議學校,可以在體育特色上下功夫。
“家長的這些建議和意見對學校來説是寶貴的智慧資源。”焦軼萍介紹,如今,學校的“小課堂 大智慧”課程就是邀請各行各業的家長走進課堂,給孩子們講述不同專題。“水的起源”“國學文化的精髓”“優雅茶藝”“航天知識知多少”……家長的講座大大拓寬了學生的眼界,增長了學生的知識面。
這學期,徐匯實驗小學的家校合作又有“新花樣”了。學校主動邀請家長走進學校參與管理,做“一日校長”“一日老師”,為學校獻言獻策。而要獲得機會,家長可以參加護校隊,也可以選擇上家長課堂,參與各項志願者活動以換取積點。“和孩子的課程一樣,家校合作也做得更好玩一點!”焦軼萍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