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市消防條例修正案(草案)》今提交審議:物聯網要做消防安全“守門人”
700噸的大水箱;10000多個探頭,溫感、煙感、視感,風險感知全覆蓋;逃生地圖APP,精確定位逃生方向;消防樓層長,有效組織預警、消防和逃生……
這是浦西第一高樓白玉蘭廣場呈現的消防圖景。當物聯網技術運用於消防,革新的,不只是技術,更是理念。今天,《上海市消防條例修正案(草案)》提交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42次會議審議。物聯網要做消防安全“守門人”,會有哪些制度設計?
物聯網
應對“老問題”“新挑戰”
近年來,隨著城市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人流、物流、信息流高度聚集,城市消防面臨著“老問題”和“新挑戰”交織疊加,風險突出。在申城,消防安全高風險源都有哪些?答案是,高層建築、地下空間、城市綜合體。
目前,申城高層建築有3.6萬幢,約佔全國的十分之一,100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築近300幢;地下空間總面積7500萬平方米;單體面積超3萬平方米的綜合體建築近百幢;易燃易爆危險品企業1.31萬家,軌道交通線路總計15條,設有車站369座,運行總里程達628公里,日均客流已超過1000萬人次。
在申城,誰居各類火災之首?答案有點出乎意料,竟然是居民火災。2014年以來的數據顯示,居民火災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佔總數的46.9%、79.3%,其中,尤以老舊民宅最為突出。目前,全市老舊小區還有1200萬平方米,約300萬人居住在內,不少建築始建於上世紀,耐火等級低、電器線路私拉亂接現象普遍,實為火災重災區。
高樓大廈、地下交通、老舊小區,都是消防重點關注。消防要長治久安,就要變應急急救為風險管控,變被動公救為主動自救互救。
實現這些變化,物聯網無疑是最有力的技術支持。市公安消防部門不完全統計顯示,目前申城具有自主研發能力和平臺的消防物聯網公司約10多家,1000多家單位的消防設施使用消防物聯網技術,6000多家單位充分應用城市火災自動報警信息系統(FAS)。未來兩年,申城預計大約新增6000多單位設置消防物聯網系統,從長期看,所有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單位都將納入物聯網監管平臺,有效評估火災形勢,實時掌握火災隱患。
制度規範
設立全市消防大數據平臺
今後,城市消防和現代科技要深度融合,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手段要提高城市火災防控綜合能力,地方立法如何把實踐探索上升為制度規範?
首先,條例草案鼓勵開展消防科學技術研究和創新,鼓勵公安機關消防機構和社會消防組織運用先進科技成果增強火災預防、撲救和應急救援能力。
同時,物聯網、大數據平臺,要在消防實戰中物盡其用,就必需有明確的法律地位。為此,條例草案第24條提出,本市建設消防大數據應用平臺,為火災防控、區域火災風險評估、火災撲救和應急救援提供技術支持。
在這個平臺之上,公安、安監、交通、住房城鄉建設、經濟信息化、民政、工商、民防、氣象、教育、衛計、商務、旅遊、國資等眾多部門,以及供水、供電、供氣、通信等公用企業要消防安全信息共享,以便監管和服務。
立法草案還透露,在全市統一的消防大數據應用平臺上,要保持數據“鮮活”,就需借力“標準化”。為此,申城推動消防設施物聯網系統標準化建設,單位依據國家和本市技術標準設置消防設施物聯網系統,並將監控信息實時傳輸到消防大數據應用平臺。這樣的“標準化”,將讓全市消防大數據平臺實實在在地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應急變防控
公共安全更有保障
當地方立法明確物聯網應用於城市消防,物聯網就不再僅僅是一種技術,而是城市公共安全社會治理不可或缺的法定要素,將實現的治理效果是——應急救援變成風險防控,被動等待專業公救變成主動自救互救。這樣的轉變,讓城市公共安全更有保障。
來自市公安消防部門的信息顯示,近年來本市居住住宅“小火亡人”的事故多發,電器火災居高不下。要從源頭上杜絕悲劇發生,條例草案鼓勵在居民住宅中安裝獨立式火災探測報警器,同時鼓勵單位採用電器火災監控技術,提升對電器産品及其線路運行狀態的監測、預警和處理能力。這些與物聯網相關的措施,有助於遇到火警即主動自救互救,而不是消極等待消防車。
誰都知道,火星子、小火苗、熊熊烈火,相對應的,是一杯水、一桶水,乃至呼嘯而來卻對超高大樓或老舊住宅徒呼奈何的消防車。
居安思危,能否借助物聯網技術屏蔽最後一種景象?地方立法,無疑為城市公共安全提供了一種可能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