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樂元宵 留住申城新春最後的年味

2018-03-02 13:47:23|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喜樂元宵 留住申城新春最後的年味

  花市燈如晝,又是元宵時。大街小巷張燈結綵,賞燈、猜謎、吃元宵、扎兔子燈是世代相沿的元宵節習俗。“鬧元宵”在中國至少有上千年傳統,火樹銀花之下,古人手執鑼鼓、且行且擊,滿街鼎沸,寓意新的一年熱熱鬧鬧、紅紅火火。

  元宵節過完,意味著“年”也過完了。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大多數人早在初七初八就開始上班,但元宵節的“鬧猛”,還是要“軋”。就像是燈會,雖然明知人擠人,但還是要去;老字號湯糰店的等候隊伍再長,也還是要排。

  “滿城燈火耀街紅,弦管笙歌到處同”。今年的月圓之日,願您人月兩團圓。

  最愛那一口熱熱的湯圓

  滬上老字號湯圓店生意興隆人氣超旺

  賣湯圓,賣湯圓,吃了湯圓好團圓。“正月十五鬧元宵”,家家戶戶必然少不了一碗香甜美味的湯圓。隨著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臨近,滬上多家老字號湯圓店人山人海。踏著元宵佳節的腳步,勞動報記者帶大家感受那一碗承載著記憶與風尚的湯圓,以及最體現年味的民俗。

  王家沙:一碗“蟹粉湯圓”笑傲江湖元宵當天銷量預計達3萬餘盒

  儘管“水磨糯米粉加豬油芝麻餡”被默認為湯圓最傳統的款式,但在上海,也流行“鹹湯圓”。其中,老字號王家沙點心店首創的“蟹粉湯圓”也許可以列上最受百姓歡迎的鹹湯圓榜單。記者在位於南京西路上的王家沙總店見到,前來購買湯圓的市民大排長龍。一盒甜而不膩的黑洋沙湯圓,加上一盒鮮肉或蟹粉湯圓,成為大多數人的“標配”選擇。

  老字號對餡料尤為講究。據介紹,王家沙的蟹粉湯圓採用新鮮河蟹拆肉,而所用豬肉也是優等品質,又堅持手工包裹,所以一直受到市民青睞。記者在店內見到,師傅們一手摘一撮糯米糰、捏出空心殼,中間稍厚、邊口稍薄,一手挑出大塊的蟹粉或是黑洋酥餡料,再熟稔地提裥、提花,短短十秒,一隻個大料足的湯圓就做好了。

  為何有的湯圓是圓的,有的湯圓則有尖角?面對記者的提問,一名包湯圓的師傅指出,主要是因為餡料不同。“一般來説,帶角的湯圓都是鹹口的。這中間有部分原因是因為鹹餡用料多為易散開的食材,例如鮮肉、蔬菜丁等,如果用圓湯糰搓的方法,很難把餡料很好地包裹住,所以只能用類似餃子掐捏的方法收口,這樣就會有個突出的部分,進而演變成為多了一個尖的樣子。”

  湯圓越是受歡迎,師傅們也就越忙,而且越臨近元宵忙碌程度越高。這兩天,總店的30多名點心師傅加班加點,就是為了確保每位顧客都能滿載而歸。據王家沙餐飲股份公司副總經理劉重亮介紹,今年從春節前兩周起,湯圓就進入了銷售高峰,日均銷售2萬餘盒,預計元宵當天的銷量將達3萬餘盒。為此,許多員工都犧牲了休息時間。有些人淩晨四五點就要到崗,一直忙到深夜才能收工。“單單是麵粉,我們每天都要用掉1500斤,工作量可想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樓售賣湯圓的窗口,市民可以見到“蛋黃肉松湯圓”、“豆黃湯圓”等新奇口味。“豆黃湯圓是我們今年的新品。餡心製作步驟是先將黃豆炒熟,隨後磨成粉,再加些豬油,是甜口。”據悉,在元宵節期間,店內還將特別供應蝦蟹湯圓。有市民表示,雖然機器製作的湯糰比手工製作的湯糰價格實惠不少,但是口味和手藝也是一份文化遺産。難能可貴的是,除了傳承這份精神,王家沙也在尋求著突破與創新。

  寧波湯糰店:小小湯圓承載著一份情懷體現老百姓過年的儀式感

  豫園路112號,一棟修舊如舊的倣明代磚木結構房子,飛檐翹角下懸挂著一塊金字招牌:寧波湯糰店。這裡不僅吸引遊客慕名而來,還有不少上海當地老百姓前來尋找記憶中的年味。這兩天,店裏平均一天要賣10萬個湯圓。據負責人徐正留透露,最受市民歡迎的還是芝麻湯圓,一天大概銷售6萬個,緊接其後的是薺菜鮮肉湯圓和鮮肉湯圓,後兩者平均每天也能各賣掉2萬多個。

  在寧波湯糰店一樓,有兩位頗有經驗的師傅正馬不停蹄地包著湯圓,不少顧客隔著玻璃好奇地打量著。“湯圓好吃的關鍵在於用料和工藝。”據已經包了10餘年湯圓的胡群介紹,寧波湯園店的麵粉,由三象粉、常熟粉、元進粉三種混合,再加入煮熟的糯米,加之手工製作,因此入口即化,糯中帶韌。而在餡心方面,芝麻選取純黑芝麻,薺菜、豬肉也是每日清洗切配,確保新鮮。

  不僅如此,有關寧波湯圓店的餡心還有個小故事。上世紀中葉,笑星卓別林訪問上海,在滑稽明星韓蘭根的陪同下,品嘗寧波湯圓。由於湯圓純手工製作,需經過八道工序,待湯圓一上桌,卓別林不忍下著,片刻才問:“如此彈丸大小的湯圓,餡心是怎樣製成的?”韓蘭根笑答:“此係祖傳秘方,無可奉告。”從此,寧波湯圓美名遠揚。

  寧波湯圓潔白圓潤,咬開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粘,鮮爽可口,令人稱絕,可謂香、甜、鮮、滑、糯集于一身。怎麼煮出好吃的湯圓,也是個技術活。據介紹,寧波湯糰店用的是兩口有年頭的大鐵鍋,用鐵盤裝著來下鍋,甜的一盤96隻,鹹的一盤48隻,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傅負責。什麼時候下湯圓,什麼時候加涼水,要多長時間都有講究。湯圓下水後,要不停攪拌,以防黏鍋底。在適當時候加涼水為了“潤”皮,讓皮有彈性而不會糊掉。一般甜湯圓下7至8分鐘,鹹湯圓10分鐘。

  不過,為何吃湯圓要特意跑到城隍廟來吃?徐正留笑言,這是因為他們店裏的湯圓能滿足上海老百姓的口味,也承載著一份情懷。

  “其實,仔細觀察就能知道,正宗的寧波芝麻湯圓個頭比我們店裏賣的還要大一些。1945年,我們店的創始人顧順興在城隍廟擺攤賣寧波湯圓,當時賣的也是大個頭的芝麻湯圓。”不過,徐正留説,隨著越來越多顧客近悅遠來,師傅們察覺到,上海人更喜愛精緻、小巧的點心。於是乎,他們手中的湯圓也悄無聲息地“小”了起來,這也更契合上海人的飲食審美。徐正留説,與許多來逛豫園順便買一碗吃的遊客不同,一些本地的“忠實粉絲”每逢元宵節就會專門到這裡來吃湯糰。“有一位上海老爺叔,小時候每年元宵都會來店裏吃湯圓。如今,他還是堅持每年元宵來,一口氣可以吃上三碗芝麻湯糰。也有些老奶奶,會特地來店裏買元宵餡心回家自己包。在他們心中,吃湯圓、包湯圓都更像是一種儀式:過年了。”

  一盞兔子燈傳承千年

  “江南燈王”傳人為何重拾技藝

  火在原始社會就被人類奉茗神明般地崇拜著。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神聖的火演繹成了燈和燈彩,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從南北朝誕生以來,最古老的一盞燈就是兔子燈,這種儀式傳承已經超過一千年了。

  千年歲月在流逝,而風俗仍歷歷在目。元宵節一到,兔子燈走俏。在造型各異、琳琅滿目的兔子燈中,有一種兔子燈與眾不同:小巧玲瓏的造型,配上五彩綢布做的燈罩、綴以繽紛的小花,不僅活靈活現,更是精巧絕倫,令人愛不釋手。這就是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何氏燈彩”。而這些燈彩都出自“江南燈王”何克明之女、“何氏燈彩”第二代傳人何彩虹之手。

  “燈王”作品被博物館收藏

  “何氏燈彩”,自然要從其創始人何克明説起。

  何克明人稱“江南燈王”,是立體動物燈的創立者。他12歲開始扎燈彩,擅長吸收西洋雕塑藝術,以動物造型為骨架,用鉛絲纏繞皺紙替代傳統竹篾,動物造型更精準、姿態更傳神。1986年獲“特級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他的燈彩作品曾作為國禮贈送給多國元首。

  在康定路上的一間10多平方米的小屋裏,何阿婆對勞動報記者回憶起“江南燈王”的軼事。

  1953年,時任上海市市長的陳毅點名讓何克明“出山”,做一盞“百鳥朝鳳”的花燈參加北京舉辦的燈彩評選。這盞花燈的造型是中心有一隻鳳凰,四週有一百隻形態各異的鳥圍繞著鳳凰,寓意國泰民安,尊顯雍容華貴之美。經評比,何克明的“百鳥朝鳳”獲得一等獎,作品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市政府還獎勵了父親幾百元現金,而當時上海普通工人的平均工資只有十幾元,這簡直就是一筆鉅款。”説起這段往事,何阿婆十分自豪。

  後來,上海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成立了。成立之初,來自上海灘的十大藝人“工匠”匯聚於此,燈彩手藝的代表人物就是何克明。何阿婆給勞動報記者拿出了一本市工藝美術研究所編的宣傳冊,在燈彩一頁上寫有“燈彩工藝大師何克明創立‘立體動物燈彩’流派,人稱‘江南燈王’。作品以用著名的中國絲綢和綾、羅、緞、錦等為材料,工藝精巧,具有造型生動、色彩濃郁、金碧輝煌的特色。”

  古稀之年開始學做燈彩

  何阿婆原來並不會做燈彩,父親也從來沒有傳授技藝。轉捩點發生在何阿婆70歲那一年。200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何克明的燈彩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何阿婆聽到這個消息後,激動得好幾天都沒睡好覺。隨後,她在自己的古稀之年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接過父親這份手藝。

  憑著和老父親在一起生活28年的耳濡目染,何阿婆雖説沒跟著父親系統學習過製作燈彩,但還是慢慢上手了。一個燈彩的製作有50多道工序,30多種飾品材料,何阿婆需要馬不停蹄地做上整整一天。

  2013年起,靜安區婦聯曾邀請何阿婆為社區裏的單親媽媽和家境困難的媽媽做燈彩培訓班。然而很遺憾,這麼多年下來只有一個學生還在堅持。“也許是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人‘望燈卻步’了”,何阿婆感慨道。

  傳統手工燈彩重新走俏

  一開始,何阿婆做得最多的是兔子燈、和平鴿燈、金魚燈和鯉魚燈。2010年,在參觀了世博會澳大利亞館後,何阿婆看到該館外形設計得像玉兔宮燈,非常漂亮。從此,她萌生了專攻兔子燈的想法。何阿婆對記者透露了一個秘密,不僅因為是十二生肖中兔子的外形最可愛和討人喜愛,還因為自己也屬兔子。

  何阿婆拿出一隻兔子燈介紹道:“最難做的就是兔子頭,別看它就兩個圈,其實這兩個圈要擺好很難。還有身上套在一起的7個鋼絲圈,要套得穩固圓潤也十分講究功力,沒有三四年的工夫拿不下來。”何阿婆説,有的燈彩看上去結構複雜,其實在內行眼裏技術難度系數並不高,反而是有的看似簡單的東西卻考驗製作者的功底。

  幾年前,何阿婆還摸索製作出只有雞蛋大小的迷你兔子燈,精緻小巧,配上透明燈罩,堪稱藝術品。可惜,由於近兩年視力下降,家中僅有的幾隻迷你兔子燈已成“絕版”。

  這幾年,通過口口相傳,“何氏燈彩”的名氣也越來越響。去年,有家單位一下子就向何阿婆定了500隻兔子燈。這幾天,昆山的一家單位也慕名而來,請何阿婆的兔子燈前去為元宵節“助陣”。“因為市場上多是流水線上生産的塑膠花燈,隨著人們生活水準和審美意識的提高,傳統的手工燈彩又開始吃香起來了。”何阿婆笑著説。

  抓住新春佳節最後的“年味”

  在人們眼裏,“沒出十五都是年”:元宵節過完,年就過完了。假如你想抓住新春佳節裏最後的“年味”,那這些有趣的活動一定不能錯過。

  猜燈謎賞燈兩不誤

  元宵節燈謎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觀燈猜謎的習俗。猜燈謎又稱打燈謎,這一種漢族民俗文化自南宋起開始流行,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綵燈上供人猜。

  那麼,上海有哪些地方能猜燈謎呢?記者了解到,元宵節當天,楓涇古鎮長廊、金圃宅第內搭建燈籠長廊,並懸挂上千條謎條,等待現場遊客參與猜謎活動。同時,楓涇古鎮的古戲臺建在原楓涇北城隍廟廣場上,一面貼街,一面臨河,每逢演戲,元宵節當天10點至11點,從水路乘船而來的觀眾可坐在船上看戲,聽戲。

  而在南翔老街,主辦方為市民遊客們準備了為期三天的檀園傳統燈謎會。現場,精心挑選的數百條燈謎懸于手工花燈之下。而近300隻純手工打造、創意獨特、頗具個性的花燈則全部出自南翔小學和寶翔幼兒園兩所學校的學生之手。

  逛廟會感受海派年俗

  正月十五、十六兩天,嘉定博物館為市民準備了一場盛大的廟會,等你一起“穿越元宵”。其中,既有還原一場祝禱典禮、挑戰科舉小遊戲、親自體驗古代科考等,也有畫糖畫、捏泥人、剪窗花、做木版年畫……就連消失已久的“獅子舞”也將重新演繹。不僅如此,你還可以參與古代貴族之間的宴飲遊戲、製作一枚漢服書籤。

  在新場古鎮,除了元宵節特有的傳統節目———猜燈謎之外,主辦方還為市民請來了國家級剪紙傳承人馬嬌來到現場為大家現場教學傳統剪紙手藝。此外,還有青年手工藝大師現場進行兔燈教學製作,以及美術大家現場指導綵燈塗鴉。

  享受民俗文化盛宴

  元宵節,上海群眾藝術館將呈現一場傳統文化、節日與民俗文化的盛宴,五大活動帶你感受傳統元宵節喜慶。據介紹,元宵節當天下午,將舉行一場古代婚禮,以中國歷史上文化高度繁榮的唐朝為背景,通過舞臺演繹,展現漢服、民俗、樂舞、皮影、説唱等豐富內容。四樓多功能廳將上演皮影戲西遊記《火焰山》,還特別邀請到中國民間皮影藝術館副館長馬靜為大家介紹皮影的由來與種類,詳細介紹皮影的發展史。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元宵節當天,群藝館將邀請評彈名家周紅老師坐鎮現場,以評彈和詩詞為線索,串起那些情愫深深的話語。在醉白池公園雕花廳,松江吳松古琴社也將為市民遊客帶來“雲間清音”古琴雅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