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將出臺農村養老服務三年行動計劃“不離鄉土、不離鄉鄰、不離鄉音、不離鄉情”的互助式養老將成主流
很多人認為上海已經沒有農村了,其實不是這樣,昨天參加上海電臺“2018年民生訪談”欄目的上海市民政局長朱勤皓列了一組數字:在上海的8個郊區和浦東部分地區(24個鎮域地區),仍然分佈著地域廣大的農村,其中既有城鎮化的農村———包括85個鎮鄉,也有純農地區———包括49個鎮鄉。
為什麼會談起農村話題?朱勤皓介紹,市民政局正在研究制定“上海農村地區養老服務美好生活三年行動計劃”,準備在2018年到2020年間重點提升農村地區養老服務水準。
這是非常少見的、專門針對農村地區制定的公共服務政策。朱勤皓坦言,儘管近年來上海農村地區的養老服務頗有進步,但比起中心城區水準還有相當的距離,“可以説還存在短板”。從去年下半年起,市民政局聯手其他職能部門,開展了為期大半年的系統性調研,大量走訪鄉鎮、村,廣泛聽取農村群眾、基層幹部和專家學者意見建議,在此基礎上準備制定《上海農村地區養老服務美好生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
可以預見,未來上海的養老公共服務資源將向農村地區傾斜。目前,上海全市703家養老機構中有381家在農村地區,超過總數的一半;農村地區的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基本實現了街鎮全覆蓋。但這些還不夠,據悉,民政部門準備用三年時間,形成鎮(街)有“院”、片區(村)有“所”、村(組)有“點”的佈局。
所謂鎮(街)有“院”,指的是在農村地區,每個街鎮至少建有一家標準化的養老機構———標準化的養老機構對空間佈局、設施配套、服務配比等都有明確要求,為此需要儘快完成對80到100家現存的薄弱養老機構的改造;
片區(村)有“所”,指的是在農村地區,在某個大行政村或幾個行政村連成的片區,要建有具有托養功能的社區為老服務場所,比如“日托”“全托”等各種形式的“托老所”“長者照護之家”,以及“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等;
村(組)有“點”,指的是在農村地區的村組層面,大力發展“睦鄰點”,或依託老年活動室發展具有一定生活照料功能的服務場所,推動互助式養老。按計劃,到2020年上海純農地區的村組“示範睦鄰點”要達到1500家。
“美好生活”這樣感性的描述在政策文件中也不多見。朱勤皓表示,對於農村養老服務的規劃設計應當根植于本地鄉土文化,“不離鄉土、不離鄉鄰、不離鄉音、不離鄉情”的互助式農村養老服務將是最主流的農村養老生態———這是上海農村養老與城市養老的最大區別。
“未來我們將要通過推動養老服務機構運營模式創新、推進醫養結合、培育專業服務機構、加強養老護理員培訓等措施,大力提升農村地區養老服務的專業能力水準。”朱勤皓表示,“我們相信,通過這些切實舉措,一定能讓農村地區的老人享受到更美好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