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試點建屈光檔案篩查干預

2018-08-30 09:25:21|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十歲孩子近視發病率超百分之五十,多數和用眼習慣有關 上海試點建屈光檔案篩查干預

  近日,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共同推出《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保障下一代的視覺健康。早前,國家眼視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披露一組數據:近視人群中,小學生患病率為35%,中學生患病率為50%,大學生患病率為70%。而在上海地區,10歲孩子近視發病率已超過50%。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副院長、上海市眼視光學研究中心主任周行濤表示,近視非但是個公共衛生的健康問題,還是一個學校、家庭共同參與的教育問題,需要全社會多管齊下來解決。

  學業壓力與近視正相關

  當前,兒童和青少年近視低齡化趨勢明顯,患病率持續增加。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眼科主任陶晨直言,“以往門診的患兒大多為十歲左右的孩子,現在六七歲剛入學的孩子也很常見。根據臨床診療來看,除先天性近視患兒外,大部分和用眼習慣有關,過早、過度的用眼正在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視力和健康。”

  專家同時提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和小朋友聊天中我們發現,學業壓力的增長和近視呈現一定的正相關,‘雞血家庭’‘牛校’的孩子情況可能更為嚴重,而且在興趣班學琴、學棋的孩子也容易出現用眼過度等情況。如何把握好用眼衛生和學業特長培養之間的平衡,是家長、學校和社會應該思考的話題。”

  有的放矢進行防控

  時至今日,近視眼仍缺乏控制良方,對於近視的發生和發展的基礎研究,還沒有獲得突破性結果。周行濤説,這些年來專家從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一些具有實用價值的方法,應成為有的放矢的防控措施。

  從家庭層面,家長要儘早為兒童和青少年建立屈光發育檔案,對有高度近視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就可建檔。檔案應包括散瞳驗光、眼軸長度等數據,並做到每四到六個月復查。這一環節有賴於學校老師的配合,在進入幼兒園、小學之後,老師應督促家長去規範的眼科建檔,有利篩查出高度近視並進行醫學干預。

  幸運的是,相關探索已在嘗試。目前,上海市疾控中心聯合各區疾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全市以眼科為特色的三級醫院正在共同試點推廣本市青少年屈光發育檔案項目,涵蓋幼兒園、小學與中學階段學生,每年一次的無償篩查包括視力測量、電腦驗光、眼軸測量等,並非以往簡單的“看視力表”。陶晨告訴記者,“未來,該檔案將為全市青少年視力健康提供客觀、全面的資料。同時相關統計數據也將幫助衛生、教育等部門進行決策,如戶外活動時長、教室內燈光亮度等。”

  藥物及OK鏡應嘗試納入醫保

  將近視防治關口前移,還需政府、技術層面的多重支持。陶晨提出,全球近視防控相關文獻已經證實,阿托品藥物有一定延緩近視發展的作用,但我國目前沒有現成的低濃度阿托品製劑,只有部分醫院通過生産院內製劑的方式少量應用,未來可否加快相關藥品的審評審批,儘早廣泛運用於臨床;許多家長會給孩子選擇佩戴角膜塑形鏡 (即OK鏡),但大多為市場流通,未進入醫院的治療系統,是否能進一步形成治療方案甚至納入醫保,讓更多近視眼孩子獲益。

  此外,全社會也應減少對近視(特別是高度近視)的隱性歧視。目前全飛秒與眼內晶體手術等,以及近視並發癥的視網膜手術等,可以給近視者良好視覺維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