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中小學政治課一體化建設將與各學段德育銜接

2018-12-07 11:05:33|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講臺上的新思想——上海市大中小政治課程一體化建設探索教學交流會日前舉行,來自全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小學政治課骨幹教師代表,各區政治課教研員以及長三角教師專業發展聯盟教師代表逾300位教師骨幹參加活動。

上海大中小學政治課一體化建設將與各學段德育銜接

上海市久隆模範中學張世敏老師引導學生討論

  12月4日是第五個國家憲法日,之後的一週也是我國首設的憲法宣傳周。活動以“憲法與美好生活”為主題,組織大學、高中、初中和小學政治課教師聚焦教學、立足講臺,切磋技藝。來自閔行區七寶鎮明強小學陳驍炯、上海市久隆模範中學張世敏、上海市建平中學劉宏福、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葉慧娟等四位中青年教師,聚焦這一主題帶來一場生動靈動、別開生面的教學公開課。

  閔行區七寶鎮明強小學陳驍炯老師從班規説起,以感性認識為主,帶給學生“憲法相當於一個國家的‘班規’‘家規’”的直觀形象。

上海大中小學政治課一體化建設將與各學段德育銜接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師現場點評

  上海市久隆模範中學張世敏老師的政治課,一開始就向學生提問“校門口的馬路是怎麼樣的”,引發學生思考“馬路能否不要這些設置?為什麼?”“非機動車能不能佔用機動車道?為什麼?”,並援引卡爾·馬克思的話:“自由只能因為自由的原因被限制”,引導學生認識“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上海市建平中學劉宏福老師就高中生十八歲成人儀式和國家工作人員入職手持憲法進行宣誓的不同場景展開討論,從兩者誓詞不同進行切入,明確成人身份轉變帶來的公民權利與義務並深入討論,引發學生思考國家權利與公民權利的關係。

  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葉慧娟老師授課主題為“權利的來源”,通過提出“我們的權利從哪來?”引入對權利正當性的討論。通過深入解讀權利來源的傳統觀點與馬克思主義權利來源觀,引導學生認識“憲法是對權利作為‘經驗性共識’的最高確認,憲法確認權利,保障美好生活,公民權利的保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師等來到課堂現場點評指導。于漪老師認為,教育要為每個學生樹立民族精神之根,鑄就愛國主義之魂,德育要潤物無聲、直指人心才能有效,不同年齡段的教學方式和內容應是不同的,適合學生的才是最好的,目前上海進行大中小幼德育一體化工作,就是要讓各學段在德育上各有分工又相互銜接,政治課是德育教育的核心課,是直接作用於學生心靈的價值觀課程,集體説課備課的做法有實效,意義價值值得讚揚。

  北京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原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黨委書記,國家教材委委員兼大中小德育一體化專家委員會主任韓震認為,上海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的先行探索非常值得肯定,要充分認識到德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認識到德育一體化的探索價值。

  同濟大學特聘教授、教育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分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大文認為,憲法的精神就是通過規範國家權力的運行來保障公民權利的實現。大中小學的課堂講憲法的內容和方式各有側重。他認為,小學講法治故事,中學講法律規範,大學講法理觀點的分工和銜接比較合適。

  上海市師資培訓中心主任,正高級政治特級教師周增為認為,要在不同維度、不同程度、不同水準去建立教學場景,擴大與學生年齡相符合的經驗,從而引領學生習得知識、形成價值。

  北京外交學院法律系李紅勃教授提出,政治課中的法治教育,重點不是法律條文的分析而是法治精神的傳揚;不是知識而是信念;不是口號而是行動,從書本出發,更要回歸生活,情理結合才能講好故事,傳遞理念。

  北京師大附屬實驗中學政治教研組長、中學政治特級教師、北京市政治學科帶頭人梁俠指出,無論哪個學段,德育課程終極目標是一致的,從目標的確定、內容的選擇、教學方式的應用、問題的設計等各方面都必須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從需求出發。

  據上海市教委德育處介紹,上海構建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尤其是德育課程一體化的探索由來已久,2005年即推行了貫穿大中小各學段的“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和“生命教育指導綱要”,建立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以“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成”為重點的德育頂層內容架構,以及相應的工作體系,在全國率先提出中小學“學科德育”和高校“課程思政”育人理念並付諸改革實踐,這一改革的核心就是各學段的政治課。據悉,下一步,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和上海市教委將對本市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建設作出進一步專門部署,著眼于教育現代化治理體系建設,構建大中小幼一體化的德育內容體系、課程體系、教學體系、教師培養體系、制度體系,將改革推向深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