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倫敦奧運會,和隊友一起奪得乒乓球男團桂冠的馬龍第一次有了奧運會冠軍的頭銜。4年後的裏約奧運會,馬龍收穫了男單、男團兩枚金牌,成為大滿貫得主。而在33歲這年,馬龍在東京奧運會上再次登頂男單、男團最高領獎臺。榮膺奧運會“五金王”的馬龍書寫了屬於他的傳奇。他成為奧運會乒乓球男單首個成功衛冕、首個實現乒乓球男單“雙滿貫”的運動員,同時憑藉25個世界冠軍頭銜成為手握國際乒壇最多世界冠軍的運動員。展望未來,馬龍説他還要繼續熱愛的乒乓球事業:“我還是想繼續打,繼續享受乒乓球的樂趣。如果有一天真的不打了,我還是會從事和乒乓球有關的事情,因為我的全部都是乒乓球賦予的。我希望能夠影響和激勵更多人,也能讓更多人喜歡上乒乓球。”
自律是他成功的底色
説起馬龍,很多人都會豎起大拇指,誇他是自律的典範。馬龍一年四季的生活軌跡主要是宿舍和訓練館的兩點一線,每天的訓練他來得最早、走得最晚。訓練、洗澡、治療、粘球拍、換海綿,每一個環節和細節他都有著嚴格的計劃安排。這樣十年如一日單調的重復正是馬龍熱愛、專注、堅守的證明。
對於他的自律,主管教練秦志戩、中國乒協主席劉國梁都有著深刻的感觸。2012年多特蒙德團體世乒賽前,馬龍已經創造了56場連勝的紀錄。儘管如此,男團決賽前秦志戩和馬龍都還是很緊張。前一天晚上,秦志戩循環播放著馬龍喜歡的周傑倫的歌《超人不會飛》,這首歌他聽到落淚,因為他覺得歌詞寫得有點像馬龍——背負著很多人的期待,也從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劉國梁曾在2019年發過這樣一個“平平無奇”的微信朋友圈:“今天週日上午我去乒乓館突擊檢查,想看看有多少人利用週日在補課。男一隊只有一人在訓練,30個衝下旋擊中29個。這就是傳説中的天才不可怕、可怕的是天才比你更努力。”劉國梁口中這個“可怕的天才”便是馬龍。即使已經是大滿貫得主,馬龍依舊放平自己的心態和位置,週末加練在他看來不過是職業運動員該有的樣子。“現在大家都越來越職業化了,到了一定年紀,訓練是不需要教練盯著,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還需要加強。”
如果説優秀是一種習慣,那麼馬龍便是把這種習慣一以貫之的人。從東京奧運會回來的隔離期間,馬龍依舊保持著規律的作息、健康的飲食以及運動習慣,彈力帶、啞鈴這樣的小物件也在隔離期間派上了大用場,每天練上一兩個小時讓馬龍感到“出出汗更舒服”。難得的閒暇時間,也讓馬龍有了靜下心來思考和規劃的時間。像往常每次大賽後一樣,馬龍在筆記本上寫下了這次奧運會的總結,還調侃説:“以後老了回頭看看,應該也是挺有意義的一件事。”
自信是他的英雄本色
還記得在2019年布達佩斯世乒賽收穫男單三連冠的馬龍在賽後激動地喊出“I’m made in China!(我是中國製造!)”時的情景嗎?這句引發全場、全網沸騰的話語簡單卻堅定,“中國龍”把中國健兒為國爭光的赤子之心表露無遺,更是引起了全國億萬青年的共鳴。
賽場上這段激情昂揚的瞬間背後,是三天沒怎麼睡、滿腦子都是球的馬龍,賽前他壓力大到乾嘔卻嘔不出。不過想要守住國乒榮耀的心給了馬龍力量。“這場比賽我不僅代表我自己,更重要的是代表球隊、代表中國!”正是這份愛國情懷給了“中國龍”無限動力。
馬龍是國乒男隊的隊長,更在國乒是“定海神針”般的存在。他曾告訴記者:“體育強則中國強,堅定文化自信,特別是體育文化自信對我們體育人來説尤為重要。我們要勇於面對困難,迎難而上,不懼怕挑戰,未來在更多的國際賽場上勇於喊出‘我是中國製造’。”
這一次是在東京,“中國龍”再次做到了。他依舊堅定著信心和對勝利的渴望,依舊做到了永不放棄、堅持到底。馬龍最終在東京奧運會男單決賽中戰勝樊振東,蟬聯了冠軍。奪冠之後他再次形容説就像“做夢”一樣,甚至比之前在國際乒聯總決賽上奪冠還夢得更深。“這一路走來,我們都不容易,疫情沒有讓這屆奧運會失去顏色,反而很多場比賽,比如半決賽和銅牌爭奪賽、決賽,都是精彩的。”
他在賽後“比心”的手勢被網友們做成了表情包。馬龍説這個心送給所有支持中國乒乓球的人,也送給給予他巨大幫助的中國乒乓球隊——“中國乒乓球隊之所以強,不是因為某一個運動員強,而是因為我們背後有強有力的團隊和國家。中國乒乓球強是因為我們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就積累了大量成功的經驗,是幾代乒乓球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們的底蘊、我們的團隊、我們的堅定造就了現在的中國乒乓球。”
自強是他奮勇拼搏的最強音
如此成功的馬龍一路走來就是那般順風順水嗎?當然不是!金句頻出的馬龍曾感慨地説:“當你身處深淵、退無可退的時候,只有向上的一條路。”馬龍在職業生涯中曾經歷了兩個“坎”。
5歲開始練球的馬龍在2004年摘得世界青年錦標賽單打冠軍。同年的全國錦標賽中,他一路挑落名將闖入決賽,決賽上惜負王勵勤,而此時他才16歲。隨後他又在全運會上獲得銅牌,表現優異的他漸漸進入教練員的培養名單,也逐漸躋身主力層。2006年,18歲的馬龍隨隊出征不萊梅世乒賽,並摘得團體冠軍,首次獲得世界冠軍的他此後成為國乒重點培養的對象。
然而馬龍的成長故事並沒有想像中一帆風順,也許這正是“天將降大任”前的考驗。頭頂世界冠軍光環的年輕的馬龍被寄予了厚望,他渴望拿到世界大賽的單項冠軍來證明自己。然而,2007年第一次出征世乒賽的他止步16強,接下來的2009年、2011年、2013年他都成功闖入四強,卻被擋在決賽之外,這樣的屢屢受挫是他始料未及的。重要轉折出現在2014年。當時國乒男隊主力“二王一馬”退役,男隊進入了“改朝換代”。當年年底的男乒世界盃上,馬龍決賽3比4不敵張繼科。這場慘痛失利甚至成為壓垮馬龍的“最後一根稻草”,內心十分痛苦的馬龍甚至一度想要放棄乒乓球。然而此時劉國梁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後,建議馬龍換掉用了多年的反手膠皮。在26歲這一年更換“兵器”是件風險與挑戰並存的事情,不過這成就了第五次征戰世乒賽的馬龍在2015年蘇州世乒賽上斬獲男單冠軍,實現了心中多年的夙願。那一年馬龍還拿下世界盃、國際乒聯總決賽男單冠軍,成為一年內連奪這三項桂冠的歷史第一人,就這樣2015年也被稱為“馬龍年”。
如今回想起那段經歷,馬龍坦言:“2015年世乒賽奪冠給了我自信,對我之後各方面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幫助。從一齣道,外界和教練組以及我本人都期待能夠早日成為大滿貫選手,但在沒有達到的時候會覺得痛苦和糾結。”他還説“有人(成功)是爆髮式的,有人是細水長流”,很顯然,他屬於後者。好在厚積薄發的馬龍開創了屬於自己的時代,更創造了書寫了標記為“馬龍”的傳奇故事。
就在大家都盼望著馬龍續寫一個又一個傳奇的時候,2018年他因傷暫離賽場,2019年他接受了手腕和膝關節手術。當時赴美進行手術前,馬龍剃了個光頭,寓意“從頭開始”。手術後的康復是最漫長的。“做完手術腿動不了,康復動作也挺枯燥,可是心裏急也沒辦法。不過總體感覺沒有那麼痛苦,因為每天都有進步的時候心態也越來越好。”馬龍不喜歡説這個過程有多艱難,他總是輕描淡寫地用一句“我知道自己經歷了什麼”來描述那段記憶。
“做手術不單純為了一屆奧運會,是想再多打幾年,我願意用幾個月換取3年的時間。手術是有一定的風險,但是值得冒險的。”在回歸賽場的一年多裏,馬龍體會到了從未有過的“冠軍荒”的寂寥滋味。一直到2020年底的國際乒聯總決賽,他才再次體會到了站上最高領獎臺的暢快,也讓他成為史無前例的總決賽單打“六冠王”。
這次登頂賽後,馬龍再次説到了他“不問終點,全力以赴”的初心。謙虛謹慎、追求完美的他即使在東京奧運會奪得兩冠後還在“挑剔”:“成績肯定可以打10分了,但發揮不是每一場都很完美,不過關鍵場次都打得不錯,所以對自己還是比較滿意。”
也許劉國梁更懂他的自強與堅守——“沒有什麼過多的語言去評價馬龍,如果大家形容為追求完美,也不過如此。他不僅僅做到了對自己的要求,也做到了所有人對他的要求,他從來沒有讓人失望過,馬龍真的很辛苦。他在各個方面都是所有人的榜樣,也是體育界的財富。他不僅僅是奪得了金牌,更多的是感染了這支球隊,非常不容易。”
本報記者 李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