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中國網壇迎來久違的國際賽事熱潮。自9月中旬開始,多達10站職業巡迴賽級別的網球賽事相繼開展。精彩的比拼、耀眼的選手、熱情的觀眾,為中國網球擦亮了招牌。
從十幾年前中國“金花”在國際賽場闖出名堂,到如今國內網球氛圍日趨濃厚、網球市場愈加成熟,在經歷多年探索後,中國網球在一個個賽事中標記著前行腳印。
賽事升級,人氣高漲
“現在的國內觀眾更懂網球了”
當20歲的北京姑娘田方然以球員身份回到2023年中國網球公開賽(以下簡稱“中網”)賽場,她説:“走在球員區,像做夢一樣。”
9年前,田方然曾是一名中網球童。從蹲在場邊撿球,到拿起球拍走上球場,網球逐漸成為她生活的重心。2022年,田方然奪得美國大學生網球聯賽總決賽女單冠軍。
此次,中網特意為她頒發了一張女單外卡。“回來比賽就像回家。”回到曾經熟悉的地方,田方然更欣喜于中網的變化。
今年恰逢中網辦賽20年,國家網球中心煥然一新。園區增加了綠植、涼亭、噴泉等景觀,新建的綜合服務樓使球員和球迷能夠享受更優質的服務。
據中國網球協會統計,今年國內舉辦的國際網球賽事共有62站,遍佈26個城市。這些賽事有“老面孔”,也有“新成員”,豐富的辦賽形式讓人耳目一新:珠海網球冠軍賽邀請參賽選手走進珠海太空中心和長隆海洋王國;成都網球公開賽延續了探訪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招牌行程;首次舉辦的寧波網球公開賽歡迎晚宴以中秋為主題,球員們身著漢服亮相……
以賽為媒,勾勒出一張張亮眼的城市名片。保加利亞名將迪米特洛夫連續參加了3站比賽,在個人社交賬號發佈了一系列照片和視頻,展現中國的美食、美景、傳統文化和球迷的熱情支持。
世界頂尖選手雲集,優質賽事引來高人氣。珠海網球冠軍賽推出最低18元的優惠票,週末和決賽日的門票提前一個多月售罄;中網利用中秋國慶假期打造全家友好的觀賽環境,男單決賽當天,鑽石球場上座率達到99%,蓮花球場平均上座率較2019年提升21%;上海網球大師賽升級為跨度14天的“超級大師賽”,共吸引超19萬人次觀眾到場觀賽……
“隨著各項賽事升級,球迷與賽事共同成長。”上海久事體育産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亦斌説,“從網球主題活動、展位互動體驗、外場大屏觀賽人數看,觀眾愈發看重賽事氛圍和沉浸式體驗。”
中國網球協會副主席、退役球員鄭潔時隔7年來到中網觀賽,她認為,“現在的國內觀眾更懂網球了。以前經常能聽到觀眾席上傳出手機鈴聲,今年我幾乎沒有聽到。這是很小的細節,卻展現了很大的進步。”
厚積薄發,集體綻放
“新一代球員戰勝對手的信念更強”
“感謝觀眾的支持,因為有你們,我才有足夠力量去贏得勝利。”22歲的王曦雨在廣州國際女子網球公開賽奪冠後喜極而泣,這是她職業生涯首次獲得WTA(國際女子職業網聯)巡迴賽女單冠軍。
2023賽季,中國網球選手集體綻放。吳易昺成為首個獲得ATP(國際職業網球聯合會)單打冠軍的中國網協球員。朱琳、鄭欽文和王曦雨也收穫了職業生涯巡迴賽單打首冠。在大滿貫賽場,王欣瑜捧得法網女雙冠軍獎盃,她與鄭欽文、朱琳、張之臻都創造了在大滿貫單打的個人最佳戰績。
隨著“中國賽季”開啟,這批中國球員回到國內主場,他們的比賽狀態更好、勁頭更足。
張之臻是上海網球大師賽舉辦以來首位憑藉排名進入正賽的本土球員。當現場主持人介紹他是來自上海的選手時,觀眾的歡呼加油聲格外熱烈。
“當我在家鄉父老面前比賽時,渾身充滿力量。”張之臻一路闖入16強,創造了本土球員在上海網球大師賽的最佳成績。
女子網壇新星鄭欽文在中國賽場收穫頗豐。她在鄭州網球公開賽贏得職業生涯第二個巡迴賽女單冠軍,隨後又在珠海WTA超級精英賽獲得亞軍,以世界排名第十五名創職業生涯新高。“今年有很多起伏,我經歷過低谷,也迎來高光時刻。”鄭欽文説,闖入世界前十的目標將激勵她更加努力。
見證這一年中國選手的優異表現,鄭潔十分欣喜,“這是水到渠成”。她認為,經過一代又一代球員的探索,現在中國網球的職業化程度越來越高。隨著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新一代球員從小就在相對職業的環境下成長,見多識廣、更加自信,敢於挑戰頂尖選手,“新一代球員戰勝對手的信念更強。”
在鄭潔看來,這些年輕球員還沒有達到他們的能力上限,“還有機會攀上更高的山峰。”
靈活培養,多元發展
“當務之急是擴大網球運動人口”
“我從來沒在國內挑戰賽現場看到這麼多觀眾!”37歲的中國男子網球選手李喆這個賽季參加了多站挑戰賽,他驚喜地發現,現場觀眾越來越專業,“觀賽很熱情,也很投入。”
李喆在職業賽場打拼了近20年,是2021年全運會網球男單冠軍。曾與李喆一同打拼的張擇、吳迪、公茂鑫都已退役轉型做教練,年齡最大的李喆還在堅持,“現在國內網球環境和比賽條件越來越好,我還想再拼一把。”
在10站職業巡迴賽之外,今年國內還舉辦了7站ATP挑戰賽,11站ITF(國際網球聯合會)男子巡迴賽和14站ITF女子巡迴賽,為中國球員提供了在家門口獲取積分、提高世界排名的機會。
ITF深圳站比賽,21歲的小將白卓璇奪得冠軍。作為從深圳弘金地國際網球學院走出的職業球員,她代表著中國網球人才培養的新模式。自2009年有球員嘗試單飛之後,青少年網球人才的挖掘和培養不再僅僅依賴各省市專業隊,職業網球俱樂部成為有力的補充。
位於珠海的橫琴國際網球中心依託場地優勢和賽事資源,正在積極打造職業俱樂部。“想要發展網球事業,當務之急是擴大網球運動人口。”珠海華發體育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呂品德説。打造網球研學基地、讓網球進校園進社區、一年舉辦近50場業餘賽事、開展網球培訓,華發體育以賽事為契機推廣網球運動,培育出的網球人口又成為賽事的忠實觀眾,由此形成良性循環。
“目前打球的青少年越來越多,我們希望能提供更高水準的訓練條件,為他們鋪就職業球員的成長路徑。”呂品德憧憬。
ITF發佈的《2021年全球網球報告》顯示,中國網球人口已達1992萬人、網球場數量達49767片。據中國網球協會統計,2022年度全國註冊的網球運動員總數為4362人,比2009年增加了3437人。上揚的數字,彰顯著中國網球事業不斷發展。
經過多年孕育,如今的中國網球市場呈現年輕化、時尚化、社交化的發展趨勢。這一方面得益於大眾運動健身理念的持續強化,另一方面歸功於社交媒體助推網球運動潮流。大量年輕群體參與網球運動,他們既掌握網球技巧,也有消費能力。
“很多賽事在網絡平臺上直播,吸引了一大批新球迷。”網球解説員胡力濤從2007年開始解説網球,深切感受到球迷的變化,“我現在解説時會更多介紹球員打法和技戰術的變化,而不像早期會頻繁科普基本常識和觀賽禮儀。”
深耕“土壤”,成就夢想
“為孩子們增添更多可能性”
“網球改變了我的人生。”15歲的王發,被教練張曉洪從雲南臨滄的大山中發現。這名背著背簍的佤族少年在全國青少年網球比賽中被更多人“看見”,他的故事鼓舞更多孩子走上網球道路。
2016年,國家網球青年隊教練唐光華回到家鄉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推廣網球。與他同行的還有亞運會網球冠軍、國家網球隊教練夏嘉平。他們在武寧建立了拓普嘉華武寧國際網球中心。“希望深入挖掘網球文化內涵和價值,讓當地群眾通過學網球、看比賽養成運動習慣。”唐光華介紹,中心培養的學員在全國及全省的網球賽事中已取得38個冠軍,“網球為孩子們增添更多可能性”。
“網球是一項高度國際化、職業化和個性化的運動。”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黨委書記白喜林説,要通過優質的品牌賽事讓更廣泛的人群參與其中。中國網球協會計劃明年推出中國青少年城市挑戰賽、大眾網球城市挑戰賽兩項群眾網球賽事。“賽事以培養人才和滿足大眾需求為目的,為愛好網球運動的人提供一方舞臺。”白喜林説。
網球文化的培育需要豐沃的土壤。“大手拉小手,小手帶大手”,用孩子的興趣帶動整個家庭的參與,從而擴大國內網球運動人口數量,被業內人士視為通向未來之路。
中國網球協會正在推廣“小網球”工程,通過開發新球拍、球網和球場,讓1歲至3歲的小朋友通過趣味遊戲參與網球運動。在中國網球公開賽、上海網球大師賽現場,“小網球”展臺人頭攢動,來觀賽的孩子拿起球拍,很快就能打上幾個回合。
“希望通過推進‘小網球’進家庭、進幼兒園、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使參與者們能動起來、樂起來、玩起來、強起來。”白喜林説。
鄭潔退役後一直致力於推廣青少年網球。2010年,她創立了青少年網球賽事“鄭潔杯”。今年比賽開放報名後,10歲和12歲組名額很快就被搶光。目前,鄭潔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的36所中小學開展校園網球項目,參與學生累計超過20萬人次,“希望能摸索出一條適合中國青少年成長的體教融合新路徑。”
在近日召開的2023年中國網球協會“小網球”工程推進會上,武寧縣被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授予“網球示範縣”稱號,這讓唐光華和夏嘉平打心眼兒裏高興。
和武寧縣一樣,網球“種子”正在很多地方開花結果。
本報記者 李 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