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坪小學游泳館、奧體跳水館、渝中區體校射擊館、巴蜀中學田徑場、石油路小學乒乓球館、大田灣全民健身中心跆拳道訓練場……這些都是重慶市渝中區體育運動學校的訓練點。每天放學後,游泳館內,伴隨著教練員的哨聲,隊員們劈波斬浪,開始了一天的訓練;在充滿了砰砰擊球聲音的乒乓球館,揮拍、對攻、扣殺輪番上陣;田徑場上,學生練習高抬腿、折返跑、交叉步、滑步跑,為當天的訓練熱身……
訓練隊進校園是渝中區體育運動學校體教融合辦學模式的具體體現之一。體校依託巴蜀中學、求精中學、二十九中、五十七中、大坪小學、石油路小學等13所中小學,建立區級青少年體育專項訓練基地,搭建培養和輸送優秀體育後備人才的重要渠道,讓體育進校園,讓學生進場館,努力構建以7個重點優勢項目為依託,引導足球、籃球、排球等社會項目全面開花的共促互贏體系。
“兩條腿”走路 讓學生選擇更多
“2000年左右,體校部分項目的訓練隊就已經走進了校園,並嘗試讓學校負責文化學習、體校主抓項目訓練的培養方式。”渝中區體育運動學校校長馮孟育介紹,體校堅持體教融合的辦學模式,多招生、廣招生,並嘗試跨界跨項選拔培養後備人才。
專業人做專業事,學校、體校各司其職,隊員學習訓練兩不誤,讓更多學生有了“兩條腿”走路的機會。此外,政策的支持也讓他們的升學通道更加暢通。2020年,國家體育總局聯合教育部印發《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渝中區嘗試“區隊校辦、市區共建、協同發展”的體教融合新路徑。目前,渝中區體校依託巴蜀中學、求精中學、二十九中、五十七中、大坪小學、石油路小學等13所中小學建立區級青少年體育專項訓練基地,並與4所重點中學簽訂《體教融合合作協議》,體校負責在全市選拔優秀體育苗子到各學校就讀就訓並實施訓練,學校負責提供教學場地、配套設施並保障運動員就學及食宿安全。
“以前常説體校要‘入口旺’‘出口暢’,我認為二者是相互成就的。”馮孟育説,“體校和學校的強強聯合,讓練體育的孩子從小學起,學習就有保障,上學‘不缺課’也讓很多家長沒有了後顧之憂,體校招生出現了‘入口旺’的情況,近幾年我們的招生人數也是連年上漲。”據了解,渝中區體校的隊員在通過初選、身體素質測試和試訓後,會發放錄取通知書,招收其來參加訓練。孩子“白天上課、放學訓練”,在確保訓練的同時也能享受到優質教育。體教融合的理念讓渝中區體校輸送了施廷懋、袁心玥、譚中怡等優秀運動員。
學訓兼顧對學生而言,是機遇也是挑戰,需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今年16歲的巴蜀中學排球隊隊員杜夢婕練習排球已經五六年了,對排球運動的熱愛讓她一直堅持訓練,也多次在全國比賽中拿到優異成績,成為一名優秀運動員是她的目標。“我現在已經上中學了,相較以前學習任務更重了,如何平衡學訓關係也是我一直在嘗試和探索的。訓練要堅持,文化課學習也一定不能落下,是我給自己制定的目標。我覺得有壓力才更有動力,當訓練、學習壓力很大的時候,我都告訴自己,咬咬牙一定能堅持下來,每當走過那段時間,就覺得自己又成長了。”杜夢婕説,“我喜歡在賽場上熱血沸騰的感覺,每當和隊友一起站在更大的賽場上時,我覺得我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不僅在巴蜀中學,渝中區體校的培養模式也讓更多學生的升學通道更加通暢,實現了“出口暢”,不僅有機會走上職業道路,還有機會進入重點大學學習,為他們的未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紮根校園 讓體校選材更廣
挖掘苗子、發現人才、暢通培養輸送體系,是渝中區體校一直堅持的。讓訓練隊紮根校園,不僅讓體校選材面更廣,也提供了人才培養的沃土。
在土地資源緊張的重慶,渝中區大坪小學有自己的“立體”運動空間——位於教學樓地下的籃球場、排球場和游泳館。而學校的恒溫游泳館和游泳社團則是體教融合的代表,主要體現在融場地、融資金、融管理、融課程、融師資、融賽事這“六融”體系中。據介紹,恒溫游泳館是渝中區體校與大坪小學共建項目。大坪小學修建恒溫游泳館後,為了讓這來之不易的體育運動功能場館最大化地發揮育人實效,學校積極尋求共建合作夥伴,申報成為渝中區學校體育游泳項目訓練基地,學校與渝中區體校簽署場館共建協議,共同承擔恒溫游泳場館産生的人工、能耗等運營費用,達到“雙贏”。同時,渝中區體校游泳隊的大部分孩子在大坪小學就讀。“這樣的模式既保證了孩子們的文化課學習,放學後也不需要再去其他學校訓練,體校教練就在這裡帶訓,也可以更好地發現苗子。”馮孟育説。
針對這點,渝中區體校游泳教練賈喻也説:“這個學校有接近2000名學生,附近還有好幾所學校,讓我們的選材面一下變大了很多。利用給學生們上游泳課的機會,我們還能更快地發現更多人才。”
把專業的訓練隊“植入”學校,不僅暢通了學生的升學通道,也幫助學校打造了一張“體育名片”。據了解,防溺水教育、給全校學生上游泳課也是體校教練的工作內容之一,讓游泳成為大坪小學的一大特色。重慶市大坪小學校長李雪梅表示:“我們強調大體育觀,體育課不能只以讓孩子強身健體為出發點,而應該讓孩子通過體育課去培養體育意識、掌握運動技能、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同時,與體校合作不僅讓學生受益,體校還對學校的老師進行了培訓,對學校也是一種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