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個角度看北京建築

2019-07-12 10:28:58|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劉徵宇

換一個角度看北京建築

  張克群著化學工業出版社

  説喜歡北京的人太多了,可誰曾認真記錄過自己社區的變化?誰曾數過身邊究竟有多少小餐館,能提供多少種食物?誰注意過身邊的古代建築?誰想過路邊這棵樹的滄桑?

  “在豐台區體育場西北角的一片綠蔭中,孤零零地站著一位8米高的美麗的女神,它是明萬曆年間的廟宇萬佛延壽寺內碩果僅存的一尊千手觀音雕像。這座銅像神韻優美,神態端莊,唯面部比同時代的菩薩們稍顯消瘦。不過按現在女士們的標準,可能還需要減點肥呢。”這是張克群在“北京古建築物語”中寫下的文字。

  北京,一座古代與現代交織在一起的歷史名城,最讓張克群迷戀的是它那如詩如畫的風景、四季分明的氣候和宏大氣派的建築。特別是那些豐富多樣的歷史建築,耦合了當時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附著沉澱了比新建築遠為豐富的人文信息,不僅實用,還是深具美感的公共藝術品。但一般人要認識理解建築中所包含的信息,還真需要有人加以指點、講解。

  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築系、受教于建築學大家梁思成先生的張克群,當年學習的時候就發現,對西方古代建築有專門教材,而中國古典建築卻不為教材所涉及。

  “學習中國古典建築,北京是最具典型性的城市。既然生活在北京,我就要把身邊的古代建築先鬧個明白。”退休後,張克群跑遍了北京城裏及郊區大小村莊,幾易其稿,終於寫成了一套3本的“北京古建築物語”。其一《紅墻黃瓦》,説的是故宮、天壇、孔廟、明十三陵、國子監等皇家建築;其二《晨鐘暮鼓》,講的是潭柘寺、法源寺、白塔寺、白雲觀、牛街禮拜寺、東交民巷天主教堂、亞斯立教堂等各種宗教建築;其三《八面來風》,敘的是早期外國人在北京蓋的建築,如教堂、圓明園西洋樓、六國飯店、陸軍部衙署、英法美日等各公使館、俄國俄華道勝銀行等銀行建築,圖文結合,通過379幅精美手繪圖和照片,介紹了140處北京古建築的前世今生,讓讀者了解這些建築背後的歷史文化淵源。

  與當下種種寫北京的文本相比,我更欣賞張克群獨特的研究視角:從博物學入手,真正去體驗這個城市的溫度。所謂博物學,是現代科學誕生前的一種研究方式,它通過觀察、描述和分類,以求得知識。而博物學的終極目標,則是建立人與所生存環境之間的聯繫,讓我們意識到,當下的生活不是鋼筋混凝土的冷冰冰,而是有溫度的。

  哲學家馬丁·布伯説,人天生在用兩隻眼睛看世界,一是“我和他”,一是“我和你”。

  當我們只用“我和他”之眼看世界時,世界便成了被利用和被研究的對象。可“我和他”之眼無法給予我們幸福感。要擺脫現代病,只能擦亮“我和你”這只眼睛,在理性之外,人還可以投入到對象中,用情感、感覺去體會它,獲得歸屬感、安寧感和幸福感。

  作為專業研究者,張克群對歷史建築做了簡明扼要又生動有情的介紹,寫的是平常人都能看懂的文章。顯然,這不是學術之旅,而是漫長的心靈洗禮,有了這個“朝聖”過程,北京才得以凸顯,才變得真實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