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天,北京小湯山醫院重建記

2020-03-19 10:07:00|來源:北京日報|編輯:李玥

  

53天,北京小湯山醫院重建記

  航拍北京小湯山醫院。本報記者 潘之望攝  

 

  本報記者 趙瑩瑩

  3月8日,北京起了霧。15時36分,當“工程驗收通過”的結論在小湯山醫院現場宣佈,建設者們內心百感交集,耳畔再度回想起“不負韶華、不畏艱難、不怕犧牲、不辱使命”的出征誓言。

  有專家説,中國每一座超大城市,都應該建一所“小湯山醫院”,作為永久性的城市傳染病危機處理備用系統,哪怕疫情是二十年、三十年一遇。

  小湯山醫院,正是17年前的北京經驗。2003年“非典”期間,北京7天建成一座臨時傳染病醫院,創下醫院修建速度之最。隨後運轉的51天內,小湯山醫院收治了全國七分之一的“非典”病人,並創下病死率最低、醫院零投訴、醫護人員零感染的記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國。北京未雨綢繆,決定啟動小湯山醫院改擴建工程,建設床位1600余張。53天的時間,同一片場地,近1.5萬名建設者捨棄團圓、日夜鏖戰,用熱血與信念築起一道戰“疫”的“銅墻鐵壁”。

  一場沒有硝煙的“阻擊戰”

  1月23日,年過半百的北京建工應急搶險大隊副隊長范桂生風馳電掣地趕到北京昌平小湯山醫院。2個小時前,他接到通知,市政府決定對小湯山醫院開展改造施工,搶險大隊必須充當“急先鋒”,以最短的時間展開施工。“17年前,我來了;17年後,我還能幹。”站在等待平整的場地上,那段經歷瞬間又涌上心頭。

  2003年,一場“非典”席捲北京。為有效控制疫情,北京市政府緊急徵用當時的小湯山療養院,建立一座臨時傳染病醫院。7天7夜、168小時,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擁有1000張床位的小湯山醫院宣告落成,創下了建築界奇跡。

  隨後運轉的51天內,小湯山醫院收治了全國七分之一的“非典”病人,除死亡8例外,其餘病人均康復出院,工作人員未發生一例院內感染,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治療提供了“北京經驗”。

  “如果説,將17年前的建設比做‘遭遇戰’,17年後的小湯山醫院改造就是‘阻擊戰’。”北京建工小湯山醫院修繕工程項目指揮長白恒宏説,與時間拼速度,是所有建設者的信念。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

  庚子年的除夕,一支建設大軍在北京城北悄然集結。北京城建集團組織旗下土木工程總承包部、園林集團、住總集團、城建道橋集團等加入建設;北京建工集團徵調旗下總承包部、六建集團、市政路橋集團等火速馳援小湯山;北京建院挑選下屬參與過最多醫療建築設計項目的團隊,24小時投入到改造設計工作中,僅3天時間便完成了第一期、160余張圖紙的設計。高峰時期,小湯山現場的建設者總數接近1.5萬人。

  堪比精細化手術的改擴建

  “平生最愛是紅粧,一生卻為這一身。”3月12日,呂艷紅在朋友圈裏寫下了這句話,配圖是一套建設者的工裝。巾幗不讓鬚眉!這是工友們對這位現場臨時黨支部書記的評價。

  1月31日,正在家裏給老父親舉辦80歲壽宴的呂艷紅接到通知後,放下聚會,第一時間趕到小湯山,帶領技術團隊攻堅克難。

  17年後的小湯山醫院改擴建工程,難度系數不小。以火神山醫院做對比,火神山醫院床位數是1000張,小湯山醫院床位數1600張,相當於一個省辦及以上綜合性醫院的規模。火神山醫院是2層箱式房設計,小湯山醫院是3層箱式房設計,而設備用房又設置在3層病房的上部,相當於4層設計。

  再看看改造區域。從康復醫院的病房改造為傳染病病房,意味著要新增通風系統、弱電系統、新風系統、負壓系統、外部電梯等,同時各系統還要確保醫生和患者全隔離。在不足30平方米的空間內完成這種改造,無異於一場“精細化手術”。

  技術武裝的暖心醫院

  1月23日到3月15日,53天的時間,一座全新的小湯山醫院問世了。

  記者注意到,雖説是臨建醫院,但小湯山醫院與正式醫院的技術含量無限趨近。新建區域內的空調冷凝水、實驗室排水、垃圾處理等排水都經預處理再排入污水管網,污水處理達到傳染病醫院排水標準,避免造成環境污染。病房區域,每間病房的門口,都有一個“雙門互鎖傳遞窗”,從門外向屋內遞送物品時,通過這個傳遞窗,可以做到傳遞物品的雙方互不接觸。

  小湯山醫院還有暖心細節。為了讓醫生與病患在抗擊疫情的壓力下獲得精神上的疏解,新建區域的盒子房外部特別加上了配色,從紅到藍逐漸變化的色彩看起來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