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批46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順利推進

2018-04-10 14:18:13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編:陳晨

  中國經濟網訊:水生態建設是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改善水生態環境是增強市民幸福感的重要舉措。隨著我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城市出現了“一城青山半城湖”的景象,更為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建設模式和管理經驗不斷涌現,為更多城市因水而興創造條件

  北京市密雲區等105個城市(縣、區)分別在2013年和2014年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記者日前從水利部在四川成都召開的南方片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現場交流會上獲悉,經過3年多努力,全國首批46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已完成建設並取得顯著成效。這些城市探索了不同發展水準、不同水資源條件、不同水生態狀況下的建設模式和經驗,為全面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提供引領和示範。

  問題在水裏 根源在岸上

  建立政府主導、水利牽頭、分工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

  “問題在水裏,根源在岸上。”只有多部門、多板塊協同推進,才能高效“治水”。

  “從加強頂層設計,搭建推動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體系著手,水利部先後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指導文件,明確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制定了《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評價導則》《河湖健康評價技術導則》等技術規範。”水利部副部長周學文説。

  從試點城市來看,各地紛紛建立了以政府主導、水利牽頭、分工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30余個第一批試點城市將水資源管理納入到黨政實績考核體系中。

  山東省臨沂市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多名副市長任副組長,48個市直部門和各區縣一把手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將試點建設任務分解落實到各區縣、各部門,列入政府督查範圍,納入年度績效考評範圍,有力保障了試點建設任務的落實。

  山東省濟南市在試點期間,結合國家生態城市、森林城市、衛生城市、環保模範城市、園林城市、海綿城市建設,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市相關部門負責人,各區縣人民政府負責人為成員的“七城聯創”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試點工作的組織領導,統籌安排和協調解決試點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形成了強大合力。

  既要有合力更要施“巧力”。對於地方政府而言,急需破解的難題是:缺錢、缺人、缺技術、缺管理。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引入PPP模式是點睛之筆。105個水生態文明城市通過多元化手段加大建設資金投入,大力整合財政資金,積極運用市場機制吸納社會資本,累計完成投資超過7500億元,其中社會資本佔近三分之一。

  2015年年底,四川廣安獲批開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工作,白雲湖國家濕地公園將於2020年初步建成。“白雲湖國家濕地公園投資將超過4000萬元,為解決資金難題,廣安決定以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進行保護建設。”廣安市林業局總工程師王山説。

  廣安引入PPP模式“治水”既提高了項目對社會資本的綜合吸引力,又解決了建設過程中的難題;既提高了社會資本的投資效率與政府投入的效率,又有助於社會資本站在全區域的角度對項目進行整體優化,促進技術的進步與管理模式的提升。

  源於靜 貴于凈 歸於境

  通過優化城市水生態格局,使城市品位提升、廣大民眾受益

  “通過調整城市經濟結構、産業佈局,恢復河流、湖泊、洼地、濕地等自然水系連通,試點城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首要任務,著力解決最為突出的水問題,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環境,優化城市水生態格局。”周學文介紹。據不完全統計,第一批試點城市新增、恢復水域或濕地面積1436.7平方公里,大大改善了城市水生態。

  “源於靜、貴于凈、歸於境。”成都白鷺灣濕地孕育了200余種植物品種,10萬餘株喬木,因成群白鷺常年棲息於此而得名。2013年,白鷺灣濕地正式對遊客開放,近5年來,白鷺灣濕地成為附近居民休閒娛樂的場所。成都市民左女士説,自從住到白鷺灣濕地附近後,每天吃過晚飯,帶著孩子到濕地遊玩成了一大樂事。

  建設伊始,白鷺灣濕地便突出濕地保護和生態重建,在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的基礎上,採用大量鄉土物種進行植被恢復,並借原有水系統形成了水面濕地和長達6公里的水域生態景觀。如今,濕地設有瀏覽活動區、重點保護區、濕地展示區、科普展示區等功能區域,植物綠化率達65%,陸地綠化率將達到90%以上,具有生態涵養、水質凈化、景觀休閒、水量調蓄、抗洪防澇等多重功能。

  江蘇省徐州市則立足“顯山露水、為民造綠、讓綠於民”的思想,實施“基本農田整理、採煤塌陷地復墾、生態環境修復、濕地景觀開發”四位一體的生態修復綜合治理模式,將採煤塌陷區變廢為寶,打造成現代生態湖,實現了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綠色轉型,成為名副其實的生態園林宜居之城。

  不難看出,水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牢牢把握群眾需求,才能在實踐中針對問題有的放矢,使水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真正惠及廣大民眾。

  繃緊“控制線” 用好“護身符”

  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協調人水關係,實現人水和諧

  2011年中央1號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從制度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2012年1月,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對實行這一制度作出全面部署和具體安排。

  至此,水資源開發利用有了明確的“控制線”,水資源保護有了強有力的“護身符”。

  據周學文介紹,各試點城市均認真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將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四項指標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第一批試點城市累計出臺476項水生態文明相關政策、524項相關制度、82項相關技術標準,成為協調人水關係、實現人水和諧的重要制度保障。

  作為一座水資源緊缺城市,陜西省西安市在試點建設過程中,以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抓手,大力實施産業結構調整,不斷發展高新技術、現代物流、電子信息等低耗水産業,打造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經濟結構體系。按照“調蓄地表水、涵養地下水、截留雨洪水、調劑生態水、用足再生水、用好地熱水”的思路,西安積極構建水資源配置新格局,有效破解了資源短缺地區水資源供需瓶頸,在不突破紅線指標的前提下,新增水域和濕地面積3.96萬畝,形成了“八水潤西安”的城市水系網絡。

  西安作為一面鏡子,映射出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實施成果。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三條紅線”,實現了社會水循環取、用、排三大環節的全過程管理,推進了發展方式的轉變、優化了經濟結構,體現了生態文明對水資源管理的要求,是水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中心任務。

  山川秀美,關鍵在水。水生態文明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按照總體工作部署,第二批59個試點建設任務正在進行,預計2018年前全面完成。(記者 劉暢)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