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調推動技術進步與生態優化

2019-10-21 15:55:11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中國環境報訊: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要從自然價值理論的視角,密切關注技術進步可能引發的生態負效應和生態環境風險,建設生態優化與技術進步協同發展的生態文明。

  生態優化是生態系統多元價值的協同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是使生態系統朝著種群多樣化、組織水準更高、生産力水準更高的方向發展。從自然價值理論的視角來理解生態優化,這種優化應該是生態系統的多元價值的協同發展。

  著名生態倫理學家霍爾姆斯·羅爾斯頓認為,自然生態系統除了具有滿足人的需要的工具性價值以外,還有不依賴於人的存在而存在的內在價值以及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穩定的系統價值等。因此,不能只看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經濟價值或工具性價值,而應看到其內在價值和系統性價值。

  以城市濕地生態系統為例,城市濕地對於維護城市的生態系統平衡、穩定非常重要。但現在一些地方官員只看到濕地的經濟價值,如房地産開發所獲得的經濟價值。其實,城市濕地生態系統,還具有不依賴於人而存在的內在價值,具有維護城市生態系統和諧穩定的生態系統價值。我們如果只看到經濟價值,認為城市濕地浪費了土地資源,進而大規模圈佔濕地,進行耕作或房地産開發,那是違背自然規律,要受到懲罰的。一旦城市降暴雨和發生內澇,雨水就順著地勢自然流向低窪的濕地,淹沒耕地或住宅。因此,我們應該善待城市濕地生態系統,經濟活動應以不破壞這一系統的生態功能和審美功能為前提。

  其實,當前自然生態系統的多種價值可以通過生態系統生産總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s,簡稱GEP)進行初步核算。GEP是一種當前全球正在研究、探索的新的國民財富核算方式,是一種完全不同於綠色GDP的核算方式,不以經濟活動價值為考量標準,而是以生態系統價值為考量標準。GEP突破了傳統的以經濟活動核算為主的限制,將自然生態系統的內在價值和系統價值核算在內。如果某一地區GEP逐年增加,則表明這一地區生態不斷優化;反之,則表明這一地區的生態不斷惡化。

  密切關注技術進步可能引發的生態負效應

  人類在大自然面前並非無所作為。人類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作用於自然生態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

  現代技術具有天然的“逆生態性”。人類開發利用技術的過程,不可避免地要對自然進行改造,使自然慢慢地脫離它的“本真狀態”,變成人類所期待的樣子,更加適應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技術對自然改造的過程具有“逆生態性”的特點,“逆生態性”是技術的天然本性。

  技術的“逆生態性”也可能演變為“反生態性”。如果人類對自然的改造超過一定的限度,就可能造成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從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來看,現代技術引發的生態環境風險不容小視。一些技術從當前來看,可能看不出明顯的負面效應,但從長遠週期來判斷,則可能蘊藏著一定風險,需要提高警惕。我們在重視技術研發的同時,要高度警惕其商業化過程可能引發的巨大生態風險。

  同步實現技術進步與生態不斷優化

  以新發展理念指導人類改造利用自然生態系統的技術實踐。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是指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價值原則。以五大發展理念來指導我們的技術實踐和生態改造活動,最重要的是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應該認識到,在滿足人類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少開發、甚至不開發就是最好的保護。人類開發、利用自然一定要有度,不能總是期望去征服自然,應以不超出當地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為限,應以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穩定為前提,努力實現生態系統優化與技術進步的協同發展。預防原則應成為生態文明視野下技術創新的價值原則。在涉及人類生命健康的重大利益問題上,對於技術風險和生態風險,應持謹慎態度。

  重視生態系統的保護、休養和修復工作。在滿足人類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下,盡力減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開發頻率和開發程度,盡力降低現代技術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傷害。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統籌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各類自然保護地管理,讓更多的自然生態系統以其本來的面目呈現。重視自然生態系統的休養生息。自然生態系統也像生命體一樣,也需要通過減少開發、輪作休耕等措施實現休養生息,實現自我修復。應擴大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範圍,有序實現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另外,對於已經破壞的生態系統,應根據生態學與系統學原則,按照自然生態系統自身的演替規律,採取以自我修復為主的綜合修復措施。對於大部分生態功能稍有退化的生態系統而言,應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促進自然修復;對於少量生態功能損害嚴重的生態系統而言,則應採取人工修復為主、自然修復為輔的綜合修復措施,以實現自然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恢復其強大的生態功能。

  努力實現技術發展的生態化轉向。筆者認為,技術進步的標準應內含技術的生態化轉向。要將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作為技術開發的前提,通過開發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技術來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促成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實現技術的生態化,即技術要同生態學融合,生態學朝技術滲透。當前,影響技術生態化的社會因素包括眾多方面,決定了技術生態化的落實要從多方面著手。就技術主體而言,要求技術研究人員、相關政府技術決策部門等都要牢固樹立生態意識;就過程而言,技術生態化包括技術項目選擇、技術設計開發等全過程的生態化;就社會體制而言,要求政治體制、法律體制等方面改革均堅持一種生態化導向;就社會環境而言,要求在社會心理、倫理道德、社會習俗和教育理念等方面形成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風尚。(作者係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現代科技教研部主任 毛明芳)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