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簋街》把北京美食街搬上舞臺

2022-01-17 09:04:25|來源:北京日報|編輯:趙春曉

  “我家住在北京城,二環的裏邊兒。中軸線鼓樓大街,往東一拐彎兒……”上週六,隨著倔老頭“李一刀”有滋有味兒的唱,一幅充滿煙火氣又似乎有美食香氣的畫卷在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的大舞臺上徐徐展開,北京最好吃的一條街——簋街的故事開始講述。

  北京演藝集團出品製作的京味兒題材話劇《簋街》,由曾創作過電視劇《情滿四合院》《正陽門下小女人》等影視作品的編劇王之理親自執筆;匯集導演鐘浩,編劇楊碩、作曲戴勁松、舞美燈光設計任冬生、服裝造型設計耆娜、文戈等國內一線主創人員。侯岩松、龍月、剛毅、劉勃君、蘆宏、王玉、刁成禹、屈紹春、周士堯等一批實力派演員出演。

  全劇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裏講述簋街30多年的變遷,講述簋街人為這條街所做的努力,對美食文化的守護和拓展,其中還穿插著簋街南北街兩家人的生活,將父子之情、鄰裡之義融合其中,讓觀眾感受到北京人的精氣神。

  著名演員、梅花獎得主侯岩松在劇中飾演“李一刀”,他鬆弛自然的表演一下就把觀眾帶到了那條街上,讓故事變成可信可近的生活,跟隨著他生活的變化看一條街一個城市的變遷。作為主角的“李一刀”個性鮮明,他在副食店裏以切肉“一刀準”聞名,在改革開放初期又早早辭職,先後成了簋街第一個擺攤兒的人、第一個開飯館的人,同時又堅守著匠人精神,維護老手藝人的尊嚴和傳承。這條街上還有著“李一刀”的“死對頭”金守業、賣小龍蝦的常小玉、“龍蝦一哥”宇航等形形色色有趣、好玩的老鄰居,讓整條街都活了起來。他們的故事都是創作者在簋街深度采風,又進行藝術加工後創作出來的,既看得到真實簋街的影子,又有藝術的高度。

  説簋街自然離不開美食,觀眾走進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就能看到劇場前廳挂著種種美食的水牌子:爆肚、滷煮、雜碎湯,還有炸醬面、豌豆黃、芥末墩……走進劇場,時間回到1988年,那時“李一刀”擺攤賣的是滷煮,吃的是炸醬面,還得跟外地來的常小玉細細描述炸醬面的醬怎麼炸才好吃,讓台下的觀眾聽得咽口水;再看1998年,“李一刀”開始賣烤串、啤酒,食客們擼串喝酒看球賽;再後來,擺攤兒賣小龍蝦的常小玉教食客如何吃小龍蝦——把頭掰下來就是最有營養的黃,用剝出來的蝦尾蘸著湯汁兒吃……觀眾的味覺系統在幾十年間不斷切換,真切感受到一道道美味背後所蘊含的人心和時間的厚度。

  在美食之外,還有一段“李一刀”和兒子之間的親情故事,一個一心要守在簋街傳承手藝,一個想著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幾十年來相愛相殺最後終於又坐在了一起,父親執拗背後的脆弱,兒子難捨的牽掛,都讓人心中溫暖,讓美食有了更為豐盈的滋味。

  (北京日報 記者 牛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