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盧溝橋石獅子建數字檔案 全景呈現盧溝橋
原標題:盧溝橋石獅子建數字檔案
技術人員對石獅進行數據採集。
本報訊(記者 李瑤)眼前是360度高清的石獅望柱,耳畔是娓娓道來的石刻故事。在盧溝橋,這樣的情景正在變為現實。近日,盧溝橋啟動石質文物數字化保護,將通過3D掃描和色彩採集,為盧溝橋橋體、舊橋面遺址、501頭石獅、281根望柱、279個欄板、4座石碑、4座華表、2尊石像在內的全部石質文物建立數字化檔案,高精度再現盧溝橋風貌。
數字保護勢在必行
史料記載,盧溝橋始建於1189年,1192年建成。在這座北京現存最古老的聯孔石橋上,共有281根望柱、501頭石獅子。獨具匠心的橋體、栩栩如生的石獅讓盧溝橋世界聞名。
然而,伴隨歲月的流逝,這些璀璨的石刻文物日漸失去了原有的模樣。徜徉盧溝橋上,仔細觀察石獅,有的表面開裂成縫隙、有的雕刻紋飾模糊難辨,還有的石質已經缺損剝落。不僅石獅,橋兩端的華表、碑亭,支撐橋底的“斬龍劍”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殘損。
文保部門曾對這些石質文物進行了“體檢”。“體檢”報告顯示,盧溝橋漢白玉石碑和碑亭都保存較好,而橋面上的石獅子、欄板、望柱的保存狀態則情況不一,一些明代以前的原物風化較為嚴重,而華表的保存狀況則堪憂,特別是頂部的承露盤和石犼(hǒu),剝落開裂較為嚴重。這些雕刻時間跨越了金、元、明、清、民國和新中國六個時代的石獅,已有46個風化嚴重損壞,其他也都處於輕微或中度損壞。北側石獅子中,只有65個沒有出現剝落、裂隙或缺失的情況,南側也只有69個。
“究其緣由,主要是自然風化,風化會對文物産生徹底的破壞作用。而且,石質文物的病害及退化是不可逆轉的。”盧溝橋文化旅遊區相關負責人説。為了讓這一璀璨的石刻藝術瑰寶、文化遺産得到永久保存,採用技術手段對其進行數字化復原勢在必行。
360度全方位採集
為了真實、準確、全面的記錄石刻遺産,技術人員對文物進行了全方位採集,例如石獅採集面就涉及東南西北四個面、四個夾角和頂部共9個視角。
近日,記者來到盧溝橋上,幾位技術人員正對橋中的一個石獅進行紋理採集。為了採到石獅後背完整的紋理結構,一位技術人員腰係安全繩,手舉設備、站在橋外側進行作業,繩子另一端固定在鐵護欄上。在他的正下方就是永定河。而這樣的採集幾乎每天都在進行。
不止於此,採集還要克服光源影響。為避免太陽光直射,技術人員常常早上五點就上橋工作。八九點太陽光增強後,就趕忙支起遮光板,以確保每個石獅的採集都在同一光源下進行。
採集力爭全面、詳盡,但還是有一些客觀條件無法克服。橋頭的頂橋石像緊貼墻體,橋的基礎部分在水下……對於這些無法採集到的部位,工程將根據材質資料,進行人工後期建模合成。
在目前已做好的一個小樣中,記者360度全方位欣賞到了一座石獅。滾動滑鼠,這座石獅可以200%放大,不僅獅身紋理清晰可見,連藏在母獅懷中的小獅爪都可以看到。而如果肉眼觀實物,不論紋理、還是小獅爪都無法看得如此清晰真切。
全景呈現盧溝橋
“這次數字化採集,主要是為以後的文物保護利用提供第一手資料,”這位負責人説,有句歇後語説“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這項工作還要讓大家看到數不清的獅子到底在哪。以前的石獅檔案多以照片為主,很多小獅子都無法清晰呈現。而且,遊客上橋參觀,因為有護欄隔離,只能看到石獅的三個面,看不到石獅的後背。但石獅後背的發髻、綬帶、尾部圖案等,都非常有觀賞價值。
對全部石質文物完成“數字化採集”工作後,還將定制開發“盧溝橋360度全景可視化三維數據管理系統”, 遊客足不出戶,就能全方位參觀盧溝橋。例如隨意點擊其中一個石獅,不僅可以品玩每一個細節,還可以通過語音或文字了解這個石獅的所有檔案。
同時,還將收集盧溝橋故事,如修橋的故事、乾隆賞月的故事、抗戰故事等,融入到石獅的介紹中。石獅有很多美好寓意,如“事事平安”“獅子踩繡球——好事在後頭”等,將來遊客上橋,不但可以欣賞精美的石刻藝術,了解不同時代的石刻文化,還可以根據故事和寓意的不同,與喜歡的石獅合影,傳遞祝福。
目前,這項工作已經啟動,計劃在11月完成。屆時,研究成果將在橋頭的盧溝橋歷史博物館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