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定位國際居住區概念 人居環境是重點

2017-08-25 09:00:37|來源:人民網|編輯:劉徵宇

  原標題:從北京新定位看未來人居格局:國際居住區概念引熱議

  北京定位國際居住區概念 人居環境是重點

  人民網北京8月24日電 最新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0年)(送審稿)》提出,北京到2050年要全面建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8月22日,在由九龍倉、綠城集團、中交地産聯合承辦的“世界城市,國際居住區——北京新版城市總體規劃下的國際人居價值論壇”上,與會專家提出,這一版新總規構架起了宜居城市的構架體系,它的根本價值是強調了宜居作為城市基礎性的作用,直接帶來的的影響是城市人居環境的深刻變革。

  北京定位國際宜居都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在演講中分享了他對城市發展的看法。

  他提出,要建設宜居城市,要推動公平城市建設,讓市場發揮正確的決定性作用,讓政府發揮更好的作用,讓公眾參與具有更多的建設性,讓文化更充分體現中國元素,同時兼有開放性和包容性。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發展策劃研究所副所長彭劍波認為,國際化的生活方式和國際化的生活品質的代表性城市,才能稱得上世界城市。世界城市一定要有對世界産業、全球産業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創新力,它應該是全球精英人士的聚集地、國際機構和世界組織的積聚地。

  他表示,未來如果北京要真正成為世界城市,需要同時做好“本土國際化”和“國際本土化”兩點。全球眼光、國際標準、北京特色、可持續發展,這是北京國際居住區應該思考的方向。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産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認為,一個創新創意的城市才會吸納吸引更多的人來到北京。人在滿足物質的同時還要實現精神、心靈、財富的追求,這才是國際一流社區發展的動力,不但要吸引年輕人,還要讓他們在這裡創新、創業,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

  國際居住區概念引熱議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指出,國際人居價值不是建一些豪宅大院,而是要更多代表這個時代的方向性、趨勢性、潮流的因素,比如包容性、正義、創新等。

  清華大學建設學院教授毛其智表示,目前有一個很不好的趨勢,大都市出現了很多“門禁社區”,因為條件和周邊環境有比較大的差距,和它周邊的融合産生很多問題。因為人們不僅僅需要住在社區,還需要走到社區外面來。

  彭劍波認為,一個好的國際居住區應該具備生態環境的品質、社區多元化的特徵、居住區應該有的服務和配套體系。從北京來看,理想的國際居住區周邊應該有好的公園,周邊有圍繞高端産業的配套設施。

  Segway&Ninebot集團總裁、賽格威機器人創始人蒲立希望國際化的居住區能夠有更大的包容性。他説,在高科技領域,特別是在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競爭早就已經國際化了,如果有一塊區域能夠讓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人來到北京能找到平等的感覺,同時生活的很舒適,他就能長期的生活下去,為這個國家的科技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馮奎表示,放眼未來的北京,它是由不同的空間層次的空間形態所組成的,既有新區新城,也有各類組團,也有各類生活圈,也有很多特色小鎮。

  比如,在東四環這個區域,可以説是國際生活帶。作為高端品質、宜居品質的組團區域的發展,未來將融入到更大的區域範圍內,不斷提升它的品質,帶來更高的人居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