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四:衚同“卸粧”復蘇古都風貌
開欄的話
蘊含著悠悠古韻的老城,是北京的金名片。擦亮這張金名片,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離不開一條條衚同、街區在整治中的嘗試與探索。如今,整治已見成效,一批精品衚同涌現出來。即日起,本報開設專欄,記者將陸續走進這些精品衚同,探究整治的成功經驗,以利後來者借鑒。
用鑽子小心翼翼敲掉飾面磚,去掉水泥砂漿,露出原始墻面。用原材料製作的磚替換掉破損的磚,再用灰、沙混合勾上脫落的磚縫,給磚面刷上硅樹脂進行保護……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教授朱旭,用了四天時間,讓東四六條26號院面目不清的小門樓,露出了西洋門建築的真實面目。接下來,朱教授還將用六七天時間,把這處民國時期的建築修繕得更加真實、更加牢固。
這,是東城區在東四三條至八條文保區開展環境整治和風貌保護的一個片段。和以往追求整齊劃一、修舊如新不同,此次整治修繕,強調把真正老的東西和現代的區別開來,卸掉這些年來給歷史建築“化的粧”。老衚同街區的歷史風貌,正隨著這些建築的還原,一點點又回來了。
東四六條26號院,門樓是民國時期興起的西洋門。但隨著這些年的“塗脂抹粉”,原始的墻面已經消失不見了。
“以前的環境整治喜歡做加法,盲目的刷塗料、貼磚、加空調罩子什麼的,看上去顯得整齊劃一,實際上是對不同時期建築的莫大傷害。”東四文保區衚同修復責任設計師之一、北京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講師惠曉曦説。這次整治與以往不同,首先要做減法,不但要拆除違法建設、封墻堵洞,還要把為了追求整齊劃一強加給歷史建築的東西去除,讓新舊建築區別開來。
東四四條西口有一棟二層小樓,據説是1928年開業的“恒昌瑞記”,一家洋貨行外加照相館。這些年,早已變成大雜院。外墻,被刷上了深灰色的塗料,門口還蓋起了賣飲料的小房子,完全失去了真面目。這次整治,拆了違建,去掉了外墻塗料,洋貨行又恢復了紅白相間的磚墻,門柱上的對聯也還原如初。
恢復歷史風貌不是“倣古”,修繕的痕跡也要保留。“堅持可識別性、可逆性、最小干預的原則。”朱旭説。作為此次整治修繕專家顧問團成員,朱旭解釋,可識別性就是修過的地方要看得出來,比如,一個門柱的柱頭糟朽了,就對柱頭進行更換,門柱還要保留。更換以後,新換的部件能看出來,而不是把新柱頭做舊,倣造的和原來的一樣。“一根檁子裂縫了,我們可以用金屬把它箍起來,讓大家看到,金屬是後來添加的。把金屬撤了,還能恢復到原始樣貌,這就是可逆性原則。”
衚同修繕,施工也要精益求精。“一切遵照古法,儘量選用老料。有些門樓上的雕花,是工人用小刀、牙刷一點點摳出來的。東四四條86號門上的對聯磚雕就是這樣摳出來的。”東四街道辦事處主任張志勇説。
門樓、墻面、門、窗等公共空間整治完成後,還要對院落進行修復。全部完工後,整個東四文保區將變成北方民居建築博物館,遊客可以通過掃描建築門口的二維碼了解相關知識。
東四文保區衚同修復導則
① 做減法不做加法,弱化衚同內的附加物。
② 新舊區別開來,不做倣古修復。
③ 不改變原狀,建築本身的材料、工藝、設計及其環境要真實。
④ 修復的痕跡可見,修復的輔助物可拆除。